陈元赟,一个博学多才的明朝人,如何成为柔道的鼻祖?-----盘点那些师从中国后来变成日本民族独特文化的内容之二十五:柔道

他山之石

Service support

陈元赟,一个博学多才的明朝人,如何成为柔道的鼻祖?-----盘点那些师从中国后来变成日本民族独特文化的内容之二十五:柔道

       【顶尖原创】    作者:聪明岛岛主   日语顾问:王景辰

        提起柔道,喜欢看奥运会的人都知道这个竞技体育项目,因为中国有庄晓岩、冼东妹、佟文、孙福明等女子柔道选手先后获得过奥运冠军。但是,柔道在中国普及率低,专业技巧又很复杂,多数人也就看个热闹,并未深入了解。大多也都认为柔道起源日本,却极少有人知道它居然也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更不知道柔道真正的鼻祖居然就是一个中国人!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先从柔道的发展历史说起。

   称被为日本国技的柔道之发展历史

       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洛杉矶23届奥运会之前,我国很多人在1981年就知道柔道这个比武竞技类项目了。这其中的原因只有60和70以前的人才知道,当时上海电视台译制播出了日本电视剧《姿三四郎》,主人公被塑造成一个柔道英雄,在中国引起巨大轰动,还被著名相声演员侯跃文做成同名相声节目。只不过,那届奥运会上还没有中国奥运军团的夺金点女子柔道项目,女子柔道直到1988年才列为表演项目,1992年才列为奥运比赛正式项目。



       电视剧《姿三四郎》,是根据富田常雄(1904---1967)同名小说改变而成的;其实,早在1943年,就被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拍成电影。脑补一下,不是影视圈的人未必了解黑泽明导演,但他的一部经典电影《罗生门》举世闻名,还形成一个特定的词语“罗生门”,指代“到底谁在说谎”。说回影视剧《姿三四郎》,以柔道草创时期的明治维新为背景,讲述了从日本东北地区的会津乡下来到东京求学的青年姿三四郎,在拜师学习柔道和比武、交友过程中逐渐成长的故事。剧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紧张激烈,令观众血脉偾张,凸显了主人公姿三四郎从一个好勇斗狠的鲁莽青年,成长为一名柔道武术家、“柔道英雄”的经历。该剧具有深刻的内涵,就是以“修身与尚武”、“文武两道”的命题,诠释了“武道”与“悟道”的哲学思想和高深境界。由于文化内涵相通易于理解,中国观众第一次了解日本国技柔道,就顺理成章地被剧情代入。大家对来自中国老子《道德经》中“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精神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同时,也算为不久陆续上映的香港武打、武侠剧作了铺垫,武术题材在中国火热了二十多年。

       姿三四郎这个人物并非完全虚构,而是以小说作者身边的真实人物,就是他父亲富田常次郎的师弟----柔道家西乡四郎(1866---1922)为原型创作的。西乡四郎和富田常次郎年轻时一起学习柔道,他们的老师是嘉纳治五郎(1860---1968)。这个嘉纳治五郎可不得了,他被誉为日本“柔道之父”,正是此人创立了全新的柔道。而姿三四郎的原型西乡四郎,是嘉纳治五郎的得意门生,他因武艺超群从嘉纳的“讲道馆”脱颖而出,成为讲道馆“四天王”之一。影视剧中很多情节都以“讲道馆”为背景,甚至西乡四郎最开始认识师傅嘉纳治五郎,就是躲在角落里看到他被八个武士偷袭,一对八制服众武士,还以武德感化他们的全过程。



       小说和影视剧《姿三四郎》作为艺术创作,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交织在一起,又经过艺术夸张和放大,特别是影视镜头语言造成的视觉冲击,使其超越了历史真实,令观众感到强烈的震撼和思考。艺术虚构的人物姿三四郎,一个没有正规学历的乡下佬,身材又矮小,懵懂又无知,进入武道世界明显处于弱势一方,但却能够克敌制胜。这完全不同于美国好莱坞式天生强大的英雄,而是以“东方式的”,严格来说源自中华文化的暴力美学思想,弱小者通过掌握武艺绝技,以守为攻,以小制大,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英雄形象。
影视剧中的姿三四郎参加警视厅武术大会比武,就是历史的真实。明治初期的1888年,在日本警视厅武术大会上,嘉纳治五郎创立不久的“柔道派”与传统的“柔术派”比武,上演了一场关乎门派生死存亡的对决。姿三四郎的原型、讲道馆的四天王之一西乡四郎代表柔道派出战,与传统的柔术派代表户冢派杨心流的好地缘太郎进行对阵,最终柔道派取得胜利。比赛之后,警视厅将柔道列为必修科目,并在全国警界进行推广。至此,日本古柔术被新柔道打败,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反地,柔道却加速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比武体系,并且成为日本国技,最终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据百度百科等资料介绍,真实的柔道历史是这样的:明治维新时期,柔术被视为阻碍潮流之古代武术而遭到禁止,与中国武术有渊源关系的柔术因此没落。明治15年(公元1882年),嘉纳治五郎综合了各流术派的精华,把柔术改良为一种新兴的比武运动称作“柔道”。



       嘉纳治五郎是一个懂得宣传造势的高手。在柔道创始初期,他先后创办了《国土》、《运动界》、《柔道》等刊物,详细解说柔道的技术,宣传柔道的目标。他对天神真杨流派、起倒流派,以及其他各流派柔术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抛开门户之见,博彩众家所长,经过整理和改革,使柔术技艺从理论到技术,从形式到内容,从规则到段位等都趋向完善。制订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训练方法,还取消了具有危险性的动作,确立了以投技、固技、当身技三部分为主的新的柔术技法体系,从而使传统的柔术的面貌焕然一新,完成了柔术的现代化改造,上升为全新的柔道运动。1895年,嘉纳治五郎创立了“大日本武德会”,制定了柔道比赛统一规则,开启了柔道作为体育竞技运动的征程。

       从1883年直到1939年去世,嘉纳治五郎的一生都在为柔道事业奋斗。先是在东京的学习院开设柔道场,亲自教学和指导学生训练;后在东京帝国大学、海军学校开设柔道场,并且创建了段位制,作为奖励与显示修炼者进步的不同阶段的方法。段位分为15个等级,由低到高顺序为:5、4、3、2、1级别;并且分为初段、2、3-----10段位;为了彰显级别和段位,像军衔一样佩戴不同颜色的腰带,5、4级为白色腰带,3到1级为褚色,初段以上为黑色;1930年又作了修改,6段到9段,改为红白斑点的腰带,10段则为红带。

       1939年,嘉纳治五郎去世,讲道馆的后继者继续进行改革。如为了体现公平,采用了体重分级改革;再如,完善判定胜负方式的改革等。经过不断地改革完善,不断地宣传推广,终于使柔道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接受的竞技运动项目。到1949年,欧洲成立了柔道联合会;1951年,由英、法、德、日等12个国家发起成立了国际柔道联合会;1956年,在日本东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柔道锦标赛;1964年,在东京举办的奥运会上,男子柔道首次被列入正式项目;虽然1968年奥运会取消了男子柔道项目,但是1972年恢复至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女子柔道运动兴起,1980年,在美国纽约举行了第一届世界女子柔道锦标赛;1988年,女子柔道首次被列入奥运会表演项目;1992年,女子柔道被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不得不提的是,柔术、柔道、巴西柔术的关系。因为这三个汉字词都带有一个“柔”字,很多人傻傻分不清。其实,柔术、柔道、巴西柔术三者之间,是有明确师承和渊源关系的。柔术,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技术,在古代中国、印度、希腊、埃及都出现过;柔道产生于日本,由“柔道之父”嘉纳治五郎综合柔术技术创建;而巴西柔术是讲道馆中的学员前田光世大师,也就是柔道之父嘉纳治五郎的学生,他移民巴西后教授给巴西格雷西家族的。

       格雷西家族中的艾利▪奥格雷西,学习领悟柔道能力超强,后来一鸣惊人。他将前田光世传授给他们家族的“柔道技术”进行改善,从竞技和实战角度出发,总结出以摔、拿为基础的技能,循环、渐进式降服为基本战术,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为指导性战略方针,创立了专攻寝技的“巴西柔术”。如今,巴西柔术不但占据降服式摔跤的半壁江山,更成为综合格斗中的摔、拿等技战术的基本元素和组成部分,风靡武林,享誉全球。

       简单说完日本柔道的发展历史,大家都公认嘉纳治五郎是“柔道之父”。从现代柔道发展成熟过程来说,这基本没有疑问。但是,追溯柔道更久远的历史,它的创始人还另有其人——他就是1619年东渡日本的明朝末年人陈元赟(音:yun)。



       中国明朝人陈元赟才是柔道鼻祖
       
        据史料记载,陈元赟是杭州人,生于明末1587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大才子。但他只是18岁参加了一次县试,没有考取秀才功名后,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但此君却是一个渴求知识、兴趣广泛,勤奋好学、领悟力极强的人。他从18岁开始四处游学,喜欢阅读老庄等道家学派书籍,曾跟着袁宏道学习诗文,并很快精通了针灸、药材、制陶等技艺,还不知从哪里学会了日语,特别是书法艺术提高很快。这样将近过了十年,陈元赟27岁时漫游到了嵩山少林寺,在这个武术的顶尖学府待了一年多,主要负责看管陶器和药材,他居然在短时间内学会了少林功夫!也正是少林寺的经历,让他有了红遍日本的大部分资本。看来,读万卷书真不如行万里路,读死书和死读书真不如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快呀!



       在明朝末年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一向不安分的陈元赟总在不停地探索和冒险。1619年,33岁的陈元赟跟随中国赴日商船来到日本长崎,由于突然患上痢疾无法继续跟随船队,只能留下来修养,他就以教授书法谋生,正好利用语言环境提高日语对话水平。1621年。明朝派浙直地方总兵官单凤翔担任钦差,前往日本长崎交涉倭寇事宜,临时特邀陈元赟当翻译参与交涉工作,陈便一同来到京都。在这段历时三个月的经历中,陈元赟结识了当时日本著名汉学家林道春、户田花屋等人,经常一起诗酒唱和,在京都名噪一时;事后,被日本长门藩主毛利的聘用为幕宾,编成了汉文历史《长门国志》,原稿至今保存在山口县。

       1625年,38岁的陈元赟左右来到江户,也就是今天的东京,开始传授拳法。不久,寓居在江户喜久保的国昌寺,将中国少林派的武术、拳法传授给圭佐、久圆等寺僧;恰好日本武术家福野七郎右卫门、三浦与治右卫门、矶贝次郎右卫门三人也寓居在此寺庙,也跟随陈元赟学习中国武术;这三人后各自创立了自己的柔术门派,为后来的柔道形成做出了贡献。



       古代日本的徒手搏斗武艺有很多种名称,并且很多都与古老的柔术有关。而柔术的起源的一般认为是剑术的附属产物,或者说由剑术衍生而来。因为古代武士在战场搏斗拼杀时,所持刀剑被对方武器击落是常事,为了不束手就擒,必须与敌人近身摔打、扭斗,所以武士们必须学会徒手近身格斗之术。由于战场上持刀剑拼杀时都要身穿盔甲,所以这种徒手近身格斗又称作“铠组打”、“铠组讨”、或“甲胄武术”;其中,还有当大刀被击落后,利用随身的短刀、折扇做武器,或者徒手应对敌方攻来的刀剑、枪棒等武器的技术,这类技术则被叫做“小具足”、“腰徊”、或“捕手”。

       “铠组打”、“铠组讨”、“甲胄武术”、“小具足”、“腰徊”、“捕手”等戴甲胄着装相扑扭打,短兵徒手擒拿术,以及名为柔和术的徒手武术不断发展,到江户时代根据流派和技术风格的不同,又有柔术、体术、骨法、拳法、白打、手搏等不同称谓;近代以后,统称为柔术。



       当然,日本古老的柔术大多也是源于中国。中国柔术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已经成为招徕胡人的节目,表演有反弓和倒挈面戏等,还出现了三道弯技巧,证明汉代的柔术已经相当成熟。西汉早期的山东无影山杂技俑中,有一俑在做倒挈面戏;而在辽阳棒台子屯古墓壁画中,就绘有一个女童站在黑漆宋彩作细腰鼓腔式木台上做反弓表演。

       关于陈元赟在江户喜久保的国昌寺,向传授给圭佐、久圆等寺僧和福野七郎右卫门、三浦与治右卫门、矶贝次郎右卫门等人传授中国少林派的武术、拳法的文献记载比较有限,特别是具体如何教授的情况也不太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领悟力和创造力超强的陈元赟,当时一定将少林武术、拳法、擒拿法和中国古柔术等,与日本近身扭打术相结合,并进行改造、融合,增强古柔术的硬度,形成了江户时期刚柔并济的柔术,也就是嘉纳治五郎创建的柔道前身。而他的弟子们经过苦心钻研,通其底奥,且各成宗派,开枝散叶,徒子徒孙时代相传,国昌寺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古柔道的中心。

       柔道的两大主要母体是柔术天神真杨流和起倒流。从天神真杨流中继承和发展部分站立摔投和寝技,从起倒流中继承和发扬部分站立摔投和舍身技。陈元赟对柔道起源的主要贡献在起倒流,因为起倒流是以身着甲胄为主的格斗,属于典型的铠组讨,其技法受到陈传授的少林武术的影响很大。上文说过,陈元赟在江户国昌寺传授拳法和大明擒人术时,他的弟子福野七郎右卫门正胜,在师傅传授的技法基础上,创造出福野流;而福野流的第三代弟子寺田正重,又根据师承创立了起倒流柔术。



       对于陈元赟是日本柔道鼻祖的传说,也有很多人提出质疑。但在日本史料和柔术书籍中,确有很多记载证明了中国武术对日本柔道的影响。例如,真极流柔术的传书中,就记录了该流派最早源于中国拳棒跌解。最有力的证据是,日本起倒流和古武道研究会在东京立下的石碑,碑文上刻着:“拳法之有传也,自投入明人陈元赟而起。”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说,嘉纳治五郎是“柔道之父”,陈元赟是“柔道鼻祖”。

       关于陈元赟在日本传授拳法的事迹,有一本书名叫《东方格斗术大观》,是1999年在香港出版的;2002年天津古籍出版社以简体汉字再版,改名《东方格斗文化》。书中根据日本史料考证,讲述了陈元赟在日本传授中国武艺的史实。如第四章“柔术史探讨”,第一节题目是“秘传少林武艺的日本禅师”,第二节题目是“离不开兵器的擒人之术”,第三节题目是“陈元赟拳法之奥秘”,第四节题目是“陈元赟拳法之道”,都详细讲了陈元赟在日本传授少林拳法和明朝擒拿术的事迹。

       另外,中华武术对于日本柔道(前身是柔术)的影响,除了东渡日本传授武术的陈元赟,还有杨心流柔术的流祖、长崎的秋山四郎。秋山四郎在做左卫门时,曾经来到大陆向中国武官学到柔术三手和活法二十八种。回国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创造出三百三十手;秋山的后世弟子矶又右卫门正足融合杨心流和真之神道流,再创出天神真杨流柔术。而正是起倒流和天神真杨流这两派柔术,成为现代日本柔道的古法源头。据此推理索源,日本古流柔术与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法师从关系紧密,说日本柔道的源自中国也绝不为过。

       说陈元赟是柔道鼻祖,不仅仅是在传授武艺、形成柔术技术方面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柔道的思想和精神内涵上的贡献。因为,陈元赟从年轻时就研学老庄思想,他在84岁时(1670年),完成了《老子通考》一书,在日本训点刻板刊行。在本书的序中,盛赞老子的“明乾坤之微妙”,“尽万境之事”。而柔道标榜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虚静调息为术等思想,其源头刚好是老子《道德经》思想精髓。后面我们关于柔道的内涵中,我们还会详细说到。



       陈元赟在日本生活51年,名气越来越大,对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受到江户幕府三代将军德川家光、仙台藩主伊达政宗、尾张藩主德川义直等当时日本政要的尊敬,去世后能葬在名古屋德兴山建中寺就是证明;还与儒官武野安斋等名士共赏樱花,吟诗唱和;并且与同时代旅居日本的中国大儒朱舜水、黄檗高僧隐元、名医张振甫都有交往,共同将中国的文学艺术、少林武术、书法绘画、禅宗黄檗、餐饮茶艺、烧陶制瓷、刻板印刷、针灸中药、音乐乐器、寺庙、桥梁建筑等文化传播到日本,是继隋唐、两宋以后,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第三个高峰,也是日本师从中国的最后一个高峰。

       陈元赟多才多艺,他85岁的人生有51年在日本度过,将众多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日本,并且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教授武术,成为日本柔道鼻祖的事情,是这一期内容的主题已经说了很多。除此之外,他传播的文化涉及很多方面:

       陈元赟在书法上造诣很深,并且初到日本就以教授书法为生,日本书法家渡也梅峰、本多道虎、佐佐木志津摩、伊藤固庵等均学习他的书法。他精通行、草、楷、隶各种书体,尤其楷书字迹秀逸圆转,清丽隽永,颇有赵孟頫书风,片纸只字皆受日本人珍重。陈元赟书法在日本现有金石文字遗存,一是铸造在名古屋圣德寺梵钟上的铭文,现为日本国宝;二是八桂神社乌居华表上的铭文,其字为赵子昂书体。

       陈元赟在诗词方面的造诣也很深,经常与日本精通汉文的名人和旅日文人、僧人诗酒唱和。1663年,元赟与元政二人合著了《元元唱和集》,内容涉及五言、七言绝句、律诗以及词、赋、散文等,都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还有《双星诗稿》、《既白山人集》、《虎林诗文集》、《昇庵诗话》等。他作的许多诗都流露出道家自然清静的意境,元政赞其诗为“笔到三江润枯骨,诗联双璧照寒庐”。而元赟论诗最喜好袁宏道,于日本诗人中则推重元政的“幽奇清远,爽朗透脱”。 陈元赟与日本著名汉学家鹈饲石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用日本假名训点了《朱子家训》,帮助鹈饲石斋普及汉学。

       陈元赟除了书法和诗文,有时也作画。尤其擅长画竹子,存世作品深受日本人真爱,价值连城。日本文艺评论家笹川临风很喜欢他的画作,给予“无不逸趣横溢”评价。
陈元赟还是陶瓷专家,前面我们介绍过他在少林寺时就负责管理制陶。来到日本后,尾张藩主曾经让他主持“御庭烧”,选用濑户土,输入中国黄釉,亲自书画,施青白色透明水彩,称为“元赟烧”。流传下来的以茶具为多,还有点心盘、扇形钵、酒壶、花瓶等,收藏家极为珍重,在日本陶瓷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当地陶工继承他的技术,转相传授,名古屋能成为为日本制陶名地,与他大有关系。



       总之,作为一个学识丰厚,多才多艺的中国人,热爱中国文化,且毫无保留地传播到日本;又能深刻理解日本文化,将中日文化融合、创新、升华,在众多领域展现了才华,深受日本人的尊敬和爱戴。与那个时代东渡日本的黄檗僧人隐元、明末文人朱舜水等一批中国人一起,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日本柔道的内涵与中国道家思想十分契合

       柔道,是一种两人徒手较量的竞技运动,一种能最有效地使用身心力量获得最大效用的日本武道。柔道攻击、防守的对练和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技术特点,可使身体的敏捷性、灵活性、力量性和精神品质都得到锻炼与发展。1895年,嘉纳治五郎成立的“大日本武德会”作为最早的柔道比赛,既有比武性质,又具有表演性质。不仅技术复杂,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按照日本人喜欢将这类文化上升为“道”的习惯,柔道成为道是非常合适的。柔道相较于其他的一些道,更加丰富,更加激烈,更加精彩,称作道可谓实至名归。

       先说技术复杂。柔道脱胎于柔术和中国武术,作为实战性的格斗术,需要灵活应变对手出招,因而技术要领十分复杂,不经过长期艰苦训练是难以掌握的。早期柔道的攻防技术分为“立技”、“寝技”、“当身技”几大类,由于当身技是自卫击打对方,当代柔道比赛已经禁止使用。



       当代柔道使用的技法分类十分复杂,不是专业人士,很难说得清楚。从大类来说分为“投技”和“固技”,投技又分为“手技”、“腰技”、“足技”、“真舍身技”等等;固技又分为抑込技、绞技、关节技等等。这还没完,往下还要细分。比如,投技这种手技,是使用手臂的技术,又细分为“背负投”、“一本背负投”、“背负落”、“体落”、“山岚”、“浮落”、“内股透”、“朽木倒”等十几种小技术;“腰技”、“足技”、“真舍身技”也跟手技一样,细分很多种小技法。固技也一样,还可细分。如绞技,可细分为“三角绞”、“裸绞”、“十字绞”、“送襟绞”、“片羽绞”、“片手绞”等十多种。

       柔道这些技法加起来,应该超过一百种,外行人别说训练、掌握,听名字就一个头三个大,实在是太复杂了!日本人喜欢把一件事情搞得如此复杂,如此精细,追求极致,是民族特性使然。两千年来,他们师从中国,刻苦学习;再结合本国特点,不断改造、提升,变成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反过来向世界输出,真不愧中国老师的优秀学生。特别是借用汉字“道”来定义各种文化,真实再贴切不过了!

       为什么日本人特别热衷用汉字“道”,来定义舶来的汉文化而变成本民族?关于这一点,作者在本系列讲述棋道内容时有过这样的描述:其中有两大原因,且互为补充。第一个原因是,与日本大和民族固有的专注、深沉、执着、内敛等个性有关。世代生活在海岛上,土地狭窄,自然资源有限,地震、海啸、风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个体生命不确定因素多,因而人珍惜生命中难得的璀璨,一如喜爱短暂盛开的樱花。第二个原因是,与中国佛教禅宗文化对日本的深刻影响有关。禅的本意是禅定,追求的是最高智慧,不可言说,只能启迪,需要参悟,心领神会,否定之否定以后,才能进入一种境界。特别是带有竞技性、表演性,艺术性,仪式感等特性的内容,必须眼到手到心到,我觉得应该倒过来说,心到,眼到,手到。不断地学习、领会、参悟、悟道,实现有量变到之变的飞跃。


       日本柔道的道,是思想、理念的东西,当然是受了中国“道”的思想影响,必须达到一定的意境。将一种武艺,上升到艺术的、哲学的、美学的、宗教的、意境的等高度,就是所谓的“道”。日本把很多文化训练比赛的场所称作道场,这自然带有中国道家与禅宗文化的DNA。从柔道比武来说,其“以弱胜强”、“以小制大”“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思想观念主要来自老子的《道德经》,也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柔道的鼻祖陈元赟恰恰特别钟爱老庄思想,在八十四岁高龄还写了《老子通考》一书。可见,中国的道家思想对柔道的影响何其巨大!

       与此同时,柔道也与佛教有着紧密的关系。禅宗常说的偈语“平常心是道”,柔道从学习、训练到比赛的过程,都需要强大的心理训练,只有修炼到“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物我两忘”的境界,才能做到放下空胜负心,放出胜负手,举重若轻,随机应变,绝处逢生,以弱胜强。这与中国武当派的内家拳法的形意思想何其相似乃尔!自古日本武士就从中国佛教禅宗中悟出“武士禅”,因为禅宗主张“禅茶一味”。于是,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一动一静,中日文化精髓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柔禅一味”。



       最后,说说柔道思想对日本乃至世界的影响。在小说和影视《姿三四郎》中,无论是真实的历史,还是艺术的夸张,柔道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该剧所要表达的柔道思想主题是:“小可以制大”,“弱可以胜强”。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当日本经过明治维新逐渐发展强大起来以后,野心开始膨胀。恰似老鼠肩上扛着一杆枪,起了打猫的心。不断试探、挑战身边的大国,开始居然还尝到了甜头。先是在“甲午海战”中打败了清朝的北洋水师,又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沙皇俄国。于是,日本军国主义野心膨胀,疯狂豪赌国运,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接着,侵略东南亚,偷袭美国珍珠港,最终结果是日本战败投降,在美国的主导下修改宪法,成为美国的小弟。

       日本人所做的这一切说明什么?第一,国与国之间的比拼,还是要靠综合实力,以小制大,以弱胜强只能获得一时的成功。第二,武道精神的根本在于武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必定战胜邪恶。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灭亡,是历史的必然。当然,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从未彻底散去,暗流时不时涌动,强大起来的中国,要随时保持警惕。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
       2. 《东方格斗文化》。
 
       特别声明: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仅用于非营利文化传播,如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来源:songnengwang 栏目:他山之石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3-01-20 09: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