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民族远古都有弓箭,但“文射”源自中国古代的六艺-----盘点那些师从中国后来变成日本民族独特文化的内容之二十六:弓道

他山之石

Service support

世界上所有民族远古都有弓箭,但“文射”源自中国古代的六艺-----盘点那些师从中国后来变成日本民族独特文化的内容之二十六:弓道

       【顶尖原创】  作者:聪明岛岛主  日语顾问:王景辰

        说起弓箭,几乎所有人都会联想到古代的战争,也有人会联想到原始人类捕猎。弓箭是一种远古的、远距离的杀伤性武器,它延伸了人类的手脚,凸显出人类的智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著作《世界通史》,被誉为当代世界十大必读书之一,他在该书的第一章《人类-----食物采集者》中指出:(石器时代)“这时还有了抛射物结构的新发明,如:用于捕牛的一端系有重球的绳索、投石器和弓箭。”由此可见,每个民族早期都学会了制造弓箭。《易▪系辞下》中说:“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弦木为弧,剡(音shan)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荀子·大略第二十七》言又说:“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弓箭作为早期文明的一个标志,中国先祖早就发明了;而生活在近邻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上的古人也学会了使用弓箭。早在公元前13000年,绳纹时代的日本就出现了原始的弓箭,但那是极其简陋的弓配以石头磨成的箭镞,用于狩猎。到了公元前5世纪的弥生时代,开始制造丸木弓用于狩猎和战争;再到平安时期又学习唐朝传来的制作弓箭的技术,完善和提升了丸木弓的制造技艺,继承和发扬至今,成为日本的一种独特产品出口世界。虽然韩国和日本的古人早就学会了制作和使用弓箭,但是,将射箭当成礼节和精神训练、个人修养却是源自中国。韩国人能称霸奥运会的射箭项目,包揽巴西▪里约奥运会4枚金牌,就是源自中国传入的射术,这是韩国根据儒家射礼制定了《弓道九诫训》和《执弓八原则》,将儒家射礼文化发扬光大的结果;而日本“弓道”文化。也源自中国确定无疑、有据可查的。

        从中国的“射礼”到日本的“文射”

        众所周知,弓箭是原始人为了生存而发明的捕猎工具,但是后来成为人类之间战争的武器。“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唯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词《贺新郎▪读史》,生动地描述了弓箭从捕猎到战争的变化过程。中华文明作为早熟的文明,早在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忧患意识,开始追求和平。汉字“武”,是一个会意字,有一种解释是“止戈”,意思是“止战”,证明中国人自古就有“武德”思想。诚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中华文化的奠基人周公姬旦,意识到治理国家光靠无力征伐是不够的,必须用完整的制度管理天下。于是,周公制定了封建、宗法、礼乐制度。其中,封建是政治制度,宗法是社会制度,礼乐是文化制度,这三大制度三位一体,共同维护当时的邦国制,又称为家天下制。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关系文化,至今三千多年依然融入在中国人血脉之中。周公特别确立了“以德治国”的理念,并且用“制礼作乐”来和谐社会,其中的礼,就包含“射礼”。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都梦想回到西周,还经常梦见周公。因为,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年,诸侯之间战乱频繁,大国吞并小国,大夫瓜分诸侯国。孔子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不是制度出了问题,而在于礼崩乐坏,因而希望恢复圣人周公的礼乐制度来治理国家,就是所谓的“以礼治国”。于是,他开设的课程中主要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的射,就是射箭。

        易中天先生在多次讲演中强调:“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而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中华文明发展到西周以后,射箭文化逐渐赋予了礼仪的功能,体现出尚武和武德精神,它的功能不仅仅是训练射术,重点在于德行、修养和情操的培养。因而从形式到内容,有一套完整的规范和体系,核心就是射礼。《诗经》、《礼记》、《论语》等古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射礼的故事。



       射礼早在西周时候已经基本形成,分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等四种。所谓大射,是指周天子、诸侯在祭祀之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祀;所谓宾射,是指诸侯朝见周天子或者诸侯之间相会之时,举行的射礼;所谓燕射,是指燕息之日也就是节假日期间,举行的射礼;所谓乡射,是指地方官员为了荐贤举士,举行的射礼。射礼称作礼,具备一套完整的仪式感,饮酒、尚乐是少不了的。

       在《周礼▪保氏》中有这样的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和选拔,在隋唐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制度产生之前,古代主要通过六艺培训和选拔人才。当然,汉朝之前还有“荐举”、“察举”等选举官员的制度,但这些人才大多少是精通六艺的。

       六艺中的射箭,细分为五射,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种射箭技法。白矢,指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指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指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襄尺,指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指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六艺中的五射,重点不仅在训练射箭技术,为了提高警惕,随时准备迎接来犯之敌;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修养、道德、情操,在于高尚的精神层面、高雅的艺术层面和标准的礼仪层面的训练。正如孔夫子在《论语》中所言:“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古人还认为:君子六艺,射可养身、养眼、养胆、养气、养神、养德、养美、养正、养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巨大的差异。古希腊人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奥运会上也有射箭、标枪等项目,是在奥林匹斯山的神庙下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向神献媚,在神的面前展示自己的健美,获得神的欣赏。而中华文明主张天人合一,自己管束灵魂,重在道德的自律,追求达到圣人的标准,即便无法成为圣人,至少也要成为君子或者贤人。

       射箭,是君子的象征。古人生了男孩,就用桑木弓和蓬杆制作的箭,分别射向天地和东南西北六个方向,祈愿男孩长大后能顶天立地,志在四方,大展宏图。原文是:“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榖也。饭食之道也。”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克己复礼”,他教授学生六艺,每一个细节都贯穿者礼。《礼记》上记载了一段有趣的故事: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在矍(音jue)相之圃射箭,引来很多人围观。学生“引而不发”,做出十分优雅的姿态,让围观的人看得很羡慕,也想进去一试身手。孔子见状,立即把学生们叫到门口宣布:“贲(音ben)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得入内!”孔子这句的意思是:“打过败仗的将军,已经亡国的大夫,以及给人当干儿子的人,不得入内!其他人可以进入。”孔子的这句话,是站在贵族的道德标准上说的,很严厉,还带有明显的等级观念、甚至歧视性。于是,一些人都主动离开了。由此看来,即便是射礼中的第四等级的乡射,孔子也是严格遵循射礼要求的。

       据相关报道,2015年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传统射箭(相当于孔子时代的乡射)比赛,现场悬挂着“发而不中,反求诸己”、“文以载道,射以观德”、“射者,仁之道也”等条幅。彭林教授在清华大学举行这次乡射时,以“君子无所争”为题,详细地讲解了乡射礼。乡射礼的地点在乡校,射手们按照实际水平分成两队,每次各出一人比射。乡校的正北,有一座堂屋式的建筑,选手在堂上并排而射。箭靶与堂上的射位南北正对,间距是一把弓长的八十倍。报靶、计算成绩,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这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体育比赛,它的年代与第一届奥运会相当,甚至更早。

       乡射礼的射箭比赛一共进行三轮,称为“三番射”。第一轮是教练,由一名担任司射的人做示范,并宣布比赛规则。这一轮是试射,所以不管射中没射中,一律不计成绩。第二轮起,属于正式比赛,凡是射中者,工作人员要用算筹记录成绩。第三轮比赛时,乐队演奏规定的乐曲。这些乐曲都选自《诗经》,内容纯正高雅,节奏中正平和。射手要按照乐曲的节奏跟着鼓点发射,这是检验你的身心是不是和谐。这样子射中了才是最难的。如果没有按照这一要求去做,即使射中了也不计成绩。最后,工作人员宣布比赛结果,负方饮罚酒。



       乡射礼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精神,要求将射箭比赛时身心与道德合一。外体直、内心正,是比赛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当然,凡是比赛就有竞争,就会有胜负。中国人现代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尊重对手,互相谦让,是古人的美德。比赛开始前,上台阶比较狭窄,先上去的人要等后来的人;比赛结束后,取胜一方要说“承让”,向对方作揖鞠躬,请对方先下台。

       孔子还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射箭要有君子之风,如果没有射中靶子正中心,就应该反思自己。鹄,就是鸿鹄,即大雁,相必古人应该经常射大雁吧,不然怎么会有“兄弟争雁”的寓言故事?正鹄,就是射靶的中心。现在,日本弓道的图像资料中,我们随处可见弓道场的靶子中间,总是写着一个“鹄”字,也由此证明,弓道无疑是来自中国的。

       事实上,正是这种君子之风,成为日本弓道追求的主要精神之一。除了射箭,还有相扑、柔道、跆拳道等东方体育竞技,选手上场后都要先向对手鞠躬行礼。下面,我们聊聊日本弓道与中国射礼的渊源关系。



       日本弓道的产生、发展与传播

       前面说过,日本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弓箭,原始社会的弥生时代主要用来捕猎,后来就称为战争的武器。日本虽然也有天皇,还号称“万世一系”一直没换过天皇,但政权更迭却非常频繁,主要原因就是战争。在漫长的日本历史上,大名、幕府将军都是实际上的统治者,因此,武士阶层是除了皇族、贵族、将军以外,地位最高的阶层。于是,养成了日本民族尚武好斗、甚至好战的特性。在冷兵器时代弓箭作为武士的重要武器,在“大化革新”之前,日本的射箭都是“武射”,目的是以实战需要比试射术。

       到了平安时代,日本全面学习中国的文化,在政治上的推行“奈良朝律令制”,思想伦理方面学习中国儒家礼乐,大唐的各种风俗成为日本上流社会的时尚。表现在射箭方面,也由过去只注重远距离和精准度的“武射”,逐渐演变为注重温良恭俭让的“文射”,加上中国道家和禅宗文化传入,对武士道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当然,因为武士道精神为侵略战争服务,后来变得臭名昭著。



       说回文射,它是日本弓道的前身,产生于平安时期到镰仓时期,与中国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首先,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按《礼记▪射义》的规范,模仿中国古代的射礼。在藤原氏所控制的平安中期,日本宫廷中每年都开展彬彬有礼的年射活动。第二,在弓矢技术方面,中国的用竹木合成的强弓传入日本,增强了力度,扩大了射程,非常适合实战和军事训练,受到镰仓幕府武家重视,将弓马修炼助武士道义,在备战练兵时引入流镝马、悬笠而射、追犬射物、围猎等活动,又使武射复辟代替文射,后来还形成了弓道“日置流”。第三,在思想、精神内涵方面,受到禅宗文化影响。从镰仓时期起,武士阶层普遍接受了来自中国佛教的禅宗文化,他们在自建的枯山水园林中用“禅定”训练射术,因此有人将弓道称为“站立的禅”。

       日本弓道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江户时代逐渐成熟,到明治维新直至战后成为又一个独特的日本文化,并且走向世界。江户时代,以丰臣秀吉为首对朝鲜半岛的侵略战争停止了,国内的战火也平息了,镰仓时代复兴的武射又开始慢慢吸收文射的路数,文武两道融合成为弓术,是当时武士所必备的武艺。中国明代高颖所著的《武经射学正宗》已经传入日本,被日本弓道习练者奉为圭臬,特别对本书中的《妄射稿砧之惑》的典故耳熟能详。当时,日本的著名学者荻生沮徕将包括《射学正宗》在内的多种中国射书引入日本,并汇刻成一部叫做《射学类聚国字解》的射学丛书,从而对日本弓道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在射箭的技术训练上,除了野外的骑射、歩射,又出现了“堂射”,京都三十三间堂、江户三十三间堂、东大寺等都是著名的堂射场所,从而将弓术进一步扩散到民间。还将中国书法的“真”、“行”、“草”借用过来,代称不同类型的射法。

       作为冷兵器时代的武器,弓箭退出战场一百多年了,它的使用价值逐渐弱化。但日本人复古中国传入的文射,以体育竞技的形式继续不断发展;当代,又结合国际射箭运动的竞技模式和规则,将其发展成独具本民族特点的弓道文化,再传播到世界。不得不说,这是传统文化成功转型的一个典型范例。近些年来,有关弓道的理论研究也颇有成绩,出现了《弓道辞典》、《弓道书总览》等工具书,吸引大量国内外研究者介入,不仅促进了社会大众对弓道的兴趣、了解和参与,也堂而皇之地进入高等学府的课堂。



       小笠原清信写了一篇专著书《弓道》,他是全日本弓道联盟范士小笠原流的第30代本家。在本书中,小笠原清信十分肯定地承认:从日本古代的弓术开始,中国的《礼记▪射礼》的思想孕育了日本“文射”;而现代弓道又将《礼记▪射礼》和江户时代的射法名著《射法训》列为经典。弓道深受上古中国儒学思想影响,吸收了射礼的形式和内容;又受到中国中古禅宗思想的影响,习练弓道的过程很像参禅悟道是过程,如“一射,一生也”,“射如流水”等修为主张就禅味十足。将射箭由“弓术”上升为“弓道”,与日本的其他道文化一样,这种从“术”到“道”理念的升华,其精神内涵都是相近或者想通的,我们后面还会详细讨论。

       根据《弓道》一书介绍,二战以后,欧根▪贺里吉尔,写了一部名为《日本射箭艺术中的禅学》的书,第一次将弓道介绍到西方。因为弓道来自东方文化,具有东方韵味,体现求真,专一和执着,坚持不懈而沉稳绵延的力量感,是一种充满了东方美学的运动,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众多爱好者。

       在本节的最后,简单说说日本弓道的流派。日本后期因为弓道发展与定义,形成了不同的弓道流派,如:小笠原流、日置流、本多流、大和流等。现代弓道已不具备军事格斗意义,而是加入了礼仪要素,成为了一种注重身心素质双修体育系统。



       日本弓道的主要形式与内涵

       弓道有一句格言:“无论是一千支箭,还是一万支箭,每一支箭都应该是一次全新的发射!”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它体现的是弓道的精神实质是“求真”和“务实”。强调通过无止境的技术训练和提升内在人格品位的修为,要求没一次呼吸上升到心神合一、心神融洽,达到从技艺到精神、从内容到形式完美的道的境界。这跟中国成语“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内涵,真的十分吻合。

       百度百科关于弓道的礼仪中这样描述:“如同中国一样,弓道射箭作为日本古代的民族形式体育,具有丰富的哲学内蕴。它不但要求射手要具有高超的射箭技术,还要求射手在‘道’的指引下,完成身、心和弓箭三者的高度和谐统一,以表达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对力量美与准确美的向往和享受,最终融化成为对真理的追求和真善美的崇拜。”

       出生于1935年的内藤敬,是第一个来中国传授弓道的日本人。他于1996年在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了“求实弓道馆”,2006年又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开设了弓道馆。他在八十一岁时讲弓道课,拿着一本中文版的《礼记》,翻到“射义”一章,庄重地说:“弓道源自中国的射礼,大约春秋战国时期,射礼属六艺之一,是文人必修的一门课程。大约唐时传到日本,进一步就发展成弓道。”内藤敬特别强调: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射礼,被称为“立德正己”之礼,而射技被放在了第二位,道德居于首位。



       内藤敬对弓道来自射礼的说法,与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不谋而合。射箭时单纯的力气和技巧,那样容易导致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乡射礼要求射手按照音乐的节奏发射,这就要求身心有高度的和谐。射箭时,要把靶子当做你道德的标准来瞄准。《礼记》上说:你是一个为君的吗?你是一个为父的吗?那么,你在瞄准靶心是,就要想想自己的德行是否像一个君王?是否像一个父亲。

       日本弓道继承和发扬了来自中国射礼精神。讲其与中国道家和禅宗思想融合,结合大和民族自己的特质,把普通的射箭技艺上升到哲学层面,形成一种全新的“弓道”文化。弓道从内容到形式,从技艺到修为,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和严格的要求。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敬畏,敷衍了事,流于形式,是很难领会弓道内涵和达到完美目标的。



       在形式上,弓道从服装到仪式感,整个过程缓慢而繁琐,就像一个虔诚的宗教仪式。腾讯视频有一个短纪录片,讲述了日本老太太佐竹万里子对弓道的理解。首先,她说要像对待神明一样对待自己的弓,体现技、艺与修行,特别细心地保养爱弓。第二,最基本的学习训练,从站、坐、走、转身,到拿东西、行礼、搭箭、拉弓、发射,最后倒退着走回原地,都有严格的要求,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要一丝不苟地学习。老太太特别强调,这些细节不仅体现在外在的过程,而是重在内心的“尽诚心”。老师一直教导我们:“射箭时心灵的一面镜子,日常生活方式会至今表现在拉弓方式,射箭品格和风格上。”第三,老太太把弓道看做自己的生命,射箭意味着自己还活着,是宇宙的一员,与自然的和谐存在。您听听佐竹万里子老太太对射箭的要求,是不是跟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和老子思想很相似?

       在技艺上,弓道继承了明朝高颖《武经射学正宗》的思想。“以身使臂,臂使指,则弓与手,想通为一体。”靠位、前手、撒放是射箭动作的三要素,按照高颖教导的“持有弓矢审固,则射中也。”开弓时,以目视,自箭杆至箭镞,以一条直线延伸至标靶,即可轻松中的;反之,则“无法之射,越趋越远,白首而无成。”正确的姿势和良好的习惯养成,是训练的关键。

      “浅扣弦上定,深引掌中轻。天地微雨里,再向虎山行。”这是广州弓道爱好者皇甫江随手写的一首咏射五言诗,道出了一些射箭的真谛。要提高射箭的准确性,不仅仅在于正确的动作要领,更关键的在于内心,将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而这种心叫做“无心”,或者“残心”,在射箭的那一刻,做到“身如槁木,心如止水。”这就不在技,也不在艺,而在内心的修养了,需要禅定的境界,也就是道的高度。



       有过步枪实弹射击经验的人知道,训练射箭的关键除了缺口对准星瞄准等基本动作以外,最重要就是扣动扳机的那一刹那,为了端稳枪必须屏住呼吸,心无旁骛。笔者虽然不会射箭,但年轻时有过很多实弹射击的经验,推想拉弓发射时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射箭比步枪瞄准难度更大。因此,需要更专注,更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忘我境界。韩国射箭是世界顶尖水平,完美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射礼文化,在射箭实践中总结出很多经验,提出了执弓八原则。即“先察地形,后观风势,非丁非八,胸虚腹实,前推泰山,后握虎尾,发而不中,反求诸己。”在弓道的修炼过程中,强调身心浑然一体,达到“无心”的境地,就是儒家和禅宗都具有的“忘我”境界,不仅仅是一种竞技运动,更是哲学、心理学、甚至宗教意义上的修养。

       上面说了内藤敬来中国教授弓道的事情,老先生81岁高龄时还在亲力亲为言传身教。他的第一项训练科目,是和学员们一起跪坐一分钟。他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培养修行者的耐力与定力,达到内心的平静。然后,教学员射箭的站姿、身形、拉弓、瞄准等基本技巧。最后,特别强调放弓弦之前的关键时刻,必须当身体垂直成45度角,拉弓时间至少要持续5秒,放弦之后,保持姿势至少3秒。千万不要小看这3秒钟,这在日本弓道中就被称为“残心”。因为,弓道将一次射箭分为八个步骤:“足踏”(站立)、“造胴”(摆正姿势)、“弓构”(备弓)、“打起”(起弓)、“引分”(拉弓)、“会”(瞄靶)、“离弓”(放箭)、“残心”(放弦后保持姿势)。



       为什么要有残心呢?就是要求射箭者的精神随着箭矢一起发出,并超越后者向着无限更远的方向飞去。看看这八个步骤的用词,像极了古汉语词汇;再看看残心,像极了当年孔子对射礼的要求“射者,仁之道也!”《古今著闻集》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只大鱼鹰,每天都到宫廷池塘叼走锦鲤,一个神射手应皇帝要求一箭射中鱼鹰嘴上的锦鲤,吓得鱼鹰飞走了。这个故事“射鱼存鹰”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射者,仁之道也”的精神。

       弓道在内涵上,以求真、求善、求美为标准。日本弓道师从中国射礼文化,从战场杀伐的武射演变成体育形式的文射,融合中国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哲学、宗教、艺术内涵。它不断要求射手具有高超的射箭技术,在距离、力量、精准度上有量化标准;而且,要求射手在“道”的引导下,完成身、心和弓箭三者的高度和谐统一,表达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将射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融为一体,上升到对真善美和真理的追求与崇拜,从而实现人格精神的飞跃。

       日本有个学者明确指出:“中国《礼记》的射礼思想,从根本上改变了将自古以来作为狩猎、争斗技术的日本弓射。”可以说,日本弓道是中国古代射礼的延续和本土化。前面说过的来中国教授弓道的内藤敬,他自己就是小笠原流弓道的五段范士。当问及他为什么要在中国为年轻人教授弓道时,他回答说:“希望在中国这个弓道源流之地,复活礼的精神。西方的射箭是基于规则的对战性质运动,而东方的弓道,则是与自己的战斗。”



       重视射礼,战胜自己,是日本弓道的最大特点。要求习练者在训练高超的技巧之前,先认真掌握弓道的各种礼仪,并且贯穿于全部训练过程中,乃至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只有做到行为上高度约束自己,达到身心的统一,才能做到平心静气,进入一种“道”的状态。当然,日本弓道过去的一套礼仪过于繁琐复杂,当代已经简化了很多。但是,简化不等于敷衍,仪式感不等于作秀。短短几分钟的仪式,为了将参与射箭者进入庄重肃穆、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排除杂念、气定神闲的状态;习射者只有做到仪态自然平静,动作沉稳,节奏清晰,然后才能射箭。这与中国上古射礼对习射者要求强壮身体、精湛射技与美好心性和谐统一,是一脉相承的,从头到尾都体现着温良恭俭让。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弓道。
2. 小笠原清信《弓道》。
3. 中华读书报《中华文化之哀:六艺教育遗存在日本》
4. 中国《礼记▪射义》对日本传统弓道的影响(中国经济网---礼乐文华)
5. 《传道与解惑——内藤敬的中国生涯》(作者不详,来自网络)
6. 《被遗忘的射礼》,来源北京晚报,撰稿:李泰华

      ( 特别声明:本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仅仅用于公益性文化普及,不做商业用途。如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来源:songnengwang 栏目:他山之石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3-02-03 15: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