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熟能详的开局、收官、大局观、切入点这些词都出自围棋,盘点那些师从中国后来变成日本民族独特文化的内容之二十四:棋道

他山之石

Service support

耳熟能详的开局、收官、大局观、切入点这些词都出自围棋,盘点那些师从中国后来变成日本民族独特文化的内容之二十四:棋道

   【顶尖原创】 作者:聪明岛岛主  日文顾问:王景辰

    围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都喜爱的“四艺”,或称“四雅”。其中的棋,不是现在普及率极高的象棋,而是指古老的围棋。围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虽然只是一种“博弈”游戏,但却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伟大智慧,并对语言、艺术、哲学、军事、政治、商业、神话、宗教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就拿我们日常的语言来说,很多词汇都是来自围棋的术语。比如,年初说“今年开局不错”的“开局”,年中说“要维持大好局面”的“大局”,年尾说“要做好收官工作”的“收官”;再如,说“他的大局观真好”的“大局观”,又如,说“我们需要找到最好的切入点”中的“切入点”等等;还有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状态的,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举棋不定”、“观棋不语”等等;至于眼、气、挖、断、刺、连、点目、打劫、劫材、官子等围棋专业术语,只有下棋的人才懂。

    从文化内涵来说,围棋体现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天人合一,阴阳变化等世界观和方法论。圆圆的棋子,代表天是圆的;方方的棋盘,代表地是方的;最中间那个交叉点就叫天元,也就是天下的中心,相当于周公姬旦在河南登封埋下的“天心地胆”,印证西周何尊的铭文“宅兹中国”;而围棋的黑白二子,代表阴与阳的交替变化,《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能下好围棋的人,其战略眼光、决策力、战斗力都很强;弄懂了中国围棋,也就弄懂了中国文化的内核。

    从中国智慧来说,围棋堪称世界第一智力游戏。围棋的变化是世界上所有棋类最多的,它有纵横各19路线,黑白双方各有180枚棋子,下在19乘以19共361个交叉点上,也就出现黑、白、空三种状态,最终以谁占的交叉点(目数)多为胜。围棋一般没有平局,除非下出“三劫循环”、“四劫循环”的特殊棋形。理论上讲,一盘棋的变化是3的361次方,其变化比世界上所有的原子数量还多!

    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借一行法师的口说:“连书‘万’字四十三,千古无重局。”  也就是说,中国象棋和世界象棋,自古以来有无数的重复棋谱,而围棋,自古以来没有两盘完全一样的棋谱出现。所以,围棋堪称世界棋类第一智力运动,棋手需要超强的计算脑力。难怪当年中日围棋擂台赛时,棋圣聂卫平算到大脑缺氧必须吸氧!

    1997年的第二次“人机大战”,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以2.5:3.5的比分输给“深蓝”。当时多数人的共识是:围棋是只有人脑才能掌握的模糊数学,电子计算机是无法战胜人类的。只不过刚刚过了十九年的2016年,人工智能围棋程序“阿尔法围棋(AlphaGo)”,在五番棋人机大战中,以4:1总比分战胜韩国九段棋手李世石;第二年,又在三番棋人机大战中,以3:0战胜了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九段棋手柯洁。人工智能AlphaGo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世界历史上所有的棋谱都学习过去,选择最优的切入点,始终保持对人类棋手几目的领先优势,牢牢控制直到终局。



    从修身养性来说,围棋是最好的游戏。古代的军事家、政治家、皇帝、高僧大德都喜欢下围棋。南朝宋明帝、唐肃宗、明成祖、清乾隆都是著名的围棋皇帝,宫廷都选了顶尖棋手做棋待诏,陪同皇帝下棋。《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关羽,在华佗给他的手臂刮骨疗毒时,他与人下棋,谈笑风生。如果说关羽的故事是虚构的,还有一个军事家的故事是有历史记载的,说的是东晋统帅谢安。当时,前秦符坚率领百万大军攻打东晋,朝野震动,人心惶惶。作为战役总指挥的谢安,却神情自若地与友人下围棋,暗中调兵遣将,把不可一世的符坚的前秦打得溃不成军,这场古代军事史上一次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成就了谢安的名帅风范。

    从神话传说来说,围棋是最好的题材。先说神话,根据北魏郦道元的著作《水经注》记载,晋朝有一个名叫王质的樵夫酷爱围棋,一天,他到石室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围棋,便坐在一旁观看。一局棋还没下完,一个童子对他说:你的斧头柄烂掉了。王质大惊失色,急忙回到村里,可是村里的人全都不认识自己了,原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几百年,这是古代的时空穿越呀!后人就把石室山改为烂柯山,“烂柯”也成为围棋的代名词,我国现在有烂柯杯围棋赛事,日本高段棋手常将“烂柯”二字书写在扇面上,馈赠亲友。



    从宗教修行来说,围棋是很好的介质。中国自古有很多佛教高僧、道教真人喜欢对弈,把围棋当做修行的一种手段。唐代段成式的著作《酉阳杂俎》记载:天竺(印度)高僧鸠摩罗什来到中国,在东晋、十六国生活了十七年,翻译了《维摩诘经》等佛经。他酷爱中国围棋,且棋艺精湛,并以围棋来说法。“起子空处,皆为龙凤形”,意思是鸠摩罗什在提掉对方棋子后,棋盘上竟然出现龙或凤的图形。《方便品》一章中说:“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意思是用围棋的玄妙来修行,弘法度人。历代高僧喜爱围棋的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在前两年上线的电视剧《棋魂》中,棋手俞亮为了提高棋艺,去到寺院修行,从扫地僧那里获得“神之一手”的灵感。

    总之,围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用于娱乐,而且具有修身养性、启迪智慧的作用。聂卫平之后中国围棋的第二红人马晓春,曾经戏谑地说了一段颇有哲理的话:“美国人喜欢打桥牌,讲究配合;日本人喜欢下围棋,重在大局观;我们中国人酷爱打麻将,注重看上家,盯下家,防对家,自己和不了,也绝不让其他人和牌。”哈哈哈,某种程度上,马晓春说得有道理。但麻将是明朝才发明的,叫“马吊”,也传到日本,叫“麻雀”,只不过应该归为俗文化;围棋才是高雅文化,它有几千年的历史。



    围棋起源于中国,传播到东亚、东南亚直至世界

    探究中国围棋的历史,其起源众说纷纭。先秦典籍《世本》记载说:“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晋代张华支持这一观点,他在自己的著作《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若白: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196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也采纳以上说法,甚至将其确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因此,中国古代叫做“弈”的围棋,已经产生了4000多年!当然,也有一些人持怀疑态度。如唐代的诗人皮日休,他认为围棋起源应该在战国时期,并写了专著《原弈》来考证。

    至于具体是谁最先发明围棋,说法也莫衷一是。明朝人陈仁锡在他的《潜确类书》中提出,乌曹发明了围棋。而乌曹这个人到底是尧的臣子,还是夏桀的臣子,也说不清楚。另一个明朝人林应龙有著作《适情录》,书中认为围棋是容成公发明的。容成公见过周穆王,应该是西周时期的人,但他自称做过黄帝的老师。如此说来,他活了一千多岁!这个时间帐就不好算了,但围棋出现几千年是可以确定的。



    春秋战国时代,围棋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何以见得?有史料为证。最早记载围棋的史籍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推算时间是公元前548年,书中记载了大叔文子的一段话:“呜呼。。。。。。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不必免矣!”接着春秋末期,《论语▪阳货》里记载了孔子说的一段话,里面也提到围棋:“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说的博弈,就是下围棋。再到战国时期,《孟子▪告子上》中,也记载了孟子用围棋讲了学习和做事的道理:“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本书里讲到的弈秋,大概是最早的专业棋手吧?

    秦朝和西汉时期对围棋的记载基本没有,直到东汉晚期和三国时期,围棋才又逐渐兴盛起来。晋代葛洪写的《西京杂记》中,卷二和卷三,分别记载了杜陵杜夫子弈棋天下第一,戚夫人侍奉高帝八月四日出雕房北乎竹下围棋的事情。1952年,在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古墓中,考古发掘出一件石头雕刻的围棋盘,局面是纵横17道,证明汉魏时期的围棋盘比后来的19路少两路。

    “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这是东汉马融《围棋赋》中的诗句,拟人化地描写了围棋博弈,如战场用兵,斗智斗勇,精彩纷呈。实际上也是如此,在东汉末年战乱频繁时期,很多著名的军事家都从小学习围棋,长大后用围棋智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三国时期的曹操、孙策、陆逊等人,既能驰骋疆场,也能纹枰论道。



    魏晋时期是唯美时代。那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崇尚“清谈”玄学,除了美酒和服用“五石散”(相当于毒品),就是钟爱“四雅”琴棋书画。弹琴,有嵇康在临刑前弹奏了绝响《广陵散》;围棋,叫手谈,也算清谈的一种方式;书法,我们在上一期书道中已经讲了东晋王羲之,他的行书号称天下第一,至今无人超越;绘画,有顾恺之,他的画被谢安给予“有苍生以来所无”的高度评价。

    就哲理而言,围棋文化与崇尚老庄思想的道家文化也很多地方是相通的。比如,围棋在东晋时就被称之为“坐隐”或“忘忧”。稍晚时,南朝齐梁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杂艺》也说,“围棋有坐隐、忘忧之目,颇为雅戏。”围棋的很多传说也都与神仙和隐逸之士有关。而道家,则提倡清静无为和山林隐逸,并以去做一个隐士而感到高尚。

    东晋谢安一边下围棋,一边打胜仗的故事前文已经说过。围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实现了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在棋制上的变化,由东汉的纵横17路,发展到南北朝的19路。曹植的好友之一邯郸淳的作者《艺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而敦煌莫高窟石室中发现的《棋经》一书中,载明南北朝时期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也就是跟现代一样的纵横各19道,相乘为361个交叉点。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不仅以诗赋闻名,而且围棋是当时顶尖高手。一局棋下完,他能凭记忆重新摆一遍,绝无错误。这在围棋术语中叫“复盘”,对于现代的专业棋手来说是基本功,但在那个时代算是奇才了!

    南北朝时期,上层统治者都十分喜好围棋。这一时期不仅围棋的棋制基本成熟,也涌现出很多善于手谈的高手。据《南史▪柳恽传》记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这个梁武帝萧衍,不仅笃信佛教,是佛教的最大赞助商;而且酷爱围棋,为棋手设置官职,建立“棋品”(等级),视棋艺水平高低分为九品,跟曹丕设置的官员的九品中正制一样。近代日本为棋手设置九个段位,应该就是学习梁武帝的做法。

    到唐宋时期,围棋已经得到全面普及,十九路棋盘、棋制和棋艺都很成熟了,并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棋手。这时的围棋博弈,已经不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将军、僧人、道士、士族,而是从宫廷到山村全面普及,排在文人雅士的“四雅”第二,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朋友交流、增知益智、修身养性的必备技艺。

    到了唐朝,皇帝大都喜爱围棋,并且开始设立“棋待诏”官职,挑选全国最优秀的棋手进宫,平时陪皇帝对弈,有外国高手随使团来仿时,就与之博弈,具有表演赛的性质吧。那时的棋待诏中,高手众多,被人尊为“国手”,如唐玄宗时期的王积薪,唐德宗时期的王叔文,唐宣宗时期的顾师言,唐信宗时期的滑能等等都进了翰林院。这种棋待诏制度,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五百多年中,围棋界其中发生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我们挑一件说说。



    传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的棋待诏王积薪逃难到四川,夜晚在一户农家借宿,听见这家的婆媳二人在各自房间中,凭口述“东起南九放一子”、“东五南十二放一子”来对弈。王积薪大惊,急忙记住棋谱,第二天复盘,发现乡村的婆媳下的盲棋水平,自己居然望尘莫及!知道人上有人后,王积薪更加刻苦磨练棋艺,还总结经验教训创作了《围棋十诀》,至今都是下围棋的兵法原则。

    关于唐、宋时期的围棋盛况,除了史书记载,还有考古发现和诗词都是佐证。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了瓷器围棋盘,纵横各19路;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187号唐墓中,出土了《仕女弈棋图》;日本正仓院珍藏的象牙镶嵌木质围棋盘,是唐朝赠送给日本孝武天皇的。

    唐、宋以围棋为题材的诗词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以大文豪苏东坡的诗《观棋》为例,诗中有“不闻人声,时闻落子。纹枰坐对,谁究此味?”和“胜故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的句子,从中我们读出苏轼豁达的心怀。

    明清时期到近代,我国围棋一直都在发展,也有很多故事要讲。最顶峰在清朝乾隆时期,出现了范西屏、施襄夏等超一流国手,其中范、施二人在浙江平湖的“当湖十局”对弈,轰动全国。当今,也在举办当湖十局电视围棋杯赛,柯洁等夺得冠军。限于篇幅今天不展开说了。总体来说,中国围棋到了近现代,逐渐落后于日本,特别是文革期间将围棋当做“四旧”破除后,中日围棋差距巨大。八十年代初围棋恢复后,即便聂卫平以一己之力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获胜,但棋手总体水平都被日本九段甩出很远。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特别是新世纪以后,中国围棋才赶上并超越日本。



    下面,我们聊聊日本“棋道”。

    围棋传入日本后,演变成雅道之一的“棋道”

    围棋是在什么时代?以什么方式传入日本的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学界难有统一的意见。笔者把不同意见罗列出来,请读者判断。

    有说围棋是唐朝时传入日本的。但是,唐朝人苏鹗在他的《杜阳杂编》中,记载了日本围棋第一高手王子出使唐朝,与棋待诏顾师言围棋单挑,结果被顾打败的事情。“至三十三下,胜负未决。师言惧辱君命,而汗手凝思,方敢落指,则谓之镇神头,乃是解两征势也。王子瞪目缩臂,已伏不胜。”由此看来,围棋在唐代之前已经传入日本了。



    有说围棋是隋朝时传入日本的。但是,成书于唐贞观年间的《隋书▪倭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倭人好棋博、握槊、樗蒲之戏。”这表明,至少在隋朝以前,围棋已经传入日本并相当普及,毕竟隋朝仅仅只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了38年!

    有说围棋是魏晋南北朝时传入日本的。笔者觉得,这一说法比较靠谱,那个时代国家分裂,战乱不断,争取频繁更迭,很多中原人迁入东北和朝鲜,更有一部分人穿越朝鲜半岛,东渡日本。“北迁朝鲜的汉人又大量集团式东渡日本,形成中国人移民日本的高潮。”(摘自《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大陆移民对日本的影响》,作者:李建刚、王越,《法制与社会》2009年11期)。同时,当时日本的倭马台国和后来的大和国,经常派使团与曹魏、两晋以及南朝的宋、梁等王朝接触朝贡,接受册封。由于这个时代两个交流频繁,围棋被带入日本不足为奇。而后世日本的棋道,受魏晋风度影响,打上清谈文化的烙印,也是有力的佐证。

    但是,日本人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的史料记载,远在公元1---4世纪时,围棋就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了;而且,到大和时期(公元4---7世纪)时,围棋已经在皇家宫廷和贵族之间流行了。这种说法来自日本出版的《大日本百科事典》(1980年版)。

    对围棋传入的这个最早时间的佐证是----关于箕子发明围棋的传说。西周灭商之后,释放了被商纣王囚禁的叔叔箕子,箕子就带领族人远赴东北亚,渡过鸭绿江来到朝鲜半岛,开拓了一片蛮荒之地,生存繁衍下来,成为朝鲜民族的祖先。围棋文化,也随之带到朝鲜半岛,传承下来。然后,在公元1---4世纪,围棋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欧巴,围棋也是我们韩国人发明的,思密达!”看来,一向好大喜功的韩国人说围棋是他们发明的,也并非空穴来风呀。不过,他们可能忘记了,箕子是中国人啊!



    日本人到底从什么时代引进围棋,已经不重要了,他们虚心承认是向中国老师学习的就够了。况且,围棋作为文化载体,发源于中国,根植于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传入日本后,逐渐演变成大和民族独特的文化,打上日本文化烙印,变成了日本艺道之一的“棋道”。

    围棋传入日本后,先在宫廷、贵族之间流行,然后传入佛教僧侣和武士阶层,经过一千多年的本土化,逐渐在普通平民之间流行,形成了棋道文化。围棋升华成棋道,得从艺道这一名词的产生说起。十五世纪,日本的一个乐能剧作家兼戏剧理论家世阿弥,在他的著作《花镜》中说:“一切演艺之道,从学而悟,各成佛之道”。从那以后,日本人将一些技艺型的艺术纳入表演范畴,并称之为“道”。

    围棋属于智力竞技游戏,既具有实战性质,又具有表演性质,是日本人追求精湛技艺和实战性艺术形式的范畴。学习提升围棋,需要像学佛一样悟道,还需要形成独特的程式感和仪式感,所以,统称为艺道。恰如书法(书道)、茶艺(茶道)、香艺(香道)、剑术(剑道)等等。棋道文化虽然早就受中国道家和佛教禅宗的影响,浸润很久,但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日本棋院创办《棋道》杂志,才宣告最终形成。



    日本棋道的文化内涵

    日本将围棋的最高境界称为棋道,而围棋学习、训练、比赛的场所,叫“道场”。提到道场,我们中国人立即会联想到四大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从日本人把围棋场所称作道场,可以看出围棋与佛教的关系。禅宗常说的偈语“平常心是道”,也就此逐渐融入了围棋文化之中。

    上述围棋传入日本的时间,学界倾向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约公元220---589年),而史料记载佛教是公元522年,由南朝梁国人司马达等人经朝鲜到达日本,结庵奉佛,开始传播佛教。因此,在围棋传入日本后,不仅将魏晋风骨,谈玄论道的道教思想同时传入;更深受佛教特别是唐宋时期禅宗文化的影响,使围棋也带有佛性色彩。



    所谓棋道,就是围棋之道。史啸虎在他的《漫谈棋道——文化意义上的围棋之道》一文中,从两个层面对棋道给予定义。一是指围棋棋盘的道线或交叉点,即目数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棋理和规则。史先生说:“棋道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指文化意义上的围棋之道,即将围棋的棋艺、棋品、棋理、棋规和棋礼这五项综合起来,称之为棋道。有意思的是,最早将围棋文化聚汇成一种技艺修为,即棋道这个词并给其注入内涵的创造者并非创造了围棋的中国而是日本,或者说,是日本人最早将围棋纳入‘道’这种文化范式的。此文就是谈论这个围棋文化意义上的棋道的。”

    史先生进一步解释说:“日本棋道讲究佛性或禅性,而这佛性或禅性又来自何处呢?我们认可,棋道首先是日本自身文化的产物,但日本文化,尤其是古代日本文化,本来就源于中国,包括文字及各种思想或宗教流派等,所以,棋道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也不奇怪。因此,这个问题就要从日本从中国引进围棋的时间说起了。”“可以说,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技艺修为文化的棋道概念,虽然最终成于日本并得以发扬光大,但在其被日本引进和形成之初,就已带有了中国道教与佛教文化的那个DNA,或者叫中国围棋文化的底蕴了吧。”



    特别是中国禅宗文化,对日本围棋的发展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主张“禅茶一味”,而围棋又自古与武将、武士结缘,日本武士从中国佛教禅宗及所谓“武士道”中悟出“武士禅”。于是,一文一武,一张一弛,一动一静,中日文化精髓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棋禅一味”。正如一代棋圣吴清源所提出的:“阴阳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阴和阳的中和,所以围棋的目的也是中和。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效率的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那就是中和的意思。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

    笔者以为,以上说的都很到位。想要补充的是,日本的艺道,特别是雅道,都是在理解中国道家、佛教禅宗思想的飘逸、深邃的意境;注重参悟,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追求从形式到内容,从过程到结果的仪式感、表现力,以期达到哲学、美学、工匠精神、大师风范等难以企及的高度。正如古代日本文学家吉田兼的理念:应该吧围棋当做一种艺术境界来追求,向往的是美与和谐。围棋既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哲理,反复争前的最后目的,是从中领悟建立元明调和之道。



    日本围棋由领先到落后体现国运的此消彼长

    日本从中国引进围棋后,依然秉持所谓“和魂汉才”的原则,由开始的模仿、借鉴,到本土化培育、提高,走上与老师中国不尽相同的道路,客观上也推动了围棋文化的创新发展。等到现代再与中、韩围棋融合的时候,又起到反哺、借鉴的作用,终于形成世界基本统一的围棋制度。笔者以为,日本围棋对世界围棋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规则方面,日本围棋很早就使用中国隋朝的19*19路棋盘,取消了中国清朝还在沿用的上下左右四个星位的固定“座子”,改中国的执白先行,为执黑先行(中国唐朝曾经也是执黑先行)等等。

     二是在赛事方面,1868年之前的日本江户时代,围棋有了长足发展,形成著名的本因坊家、安井家、井上家和林家四大家族。德川幕府通过制定棋士“俸米制度”,加上培养学员的学费和发段位证书的收益,棋士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那时的主要赛事,是1644年德川幕府创立的“御城棋”制度,同时推行段位制。本因坊家、安井家、井上家和林家四大家族,每年一度在聚会于江户城,在天皇或将军面前进行比赛,由于关乎各家生死荣辱,更关乎棋所的宝座,因此比赛异常残酷激烈,夺冠者授予“名人棋所”,出现了道策、丈和、秀策三位棋圣,且都出自本因坊家。



    1868年明治维新前,统治日本两百多年的德川幕府时代结束,“御城棋”制度也随之终止。但日本围棋还是四大家传承和比赛,高手众多,黄遵宪在《日本国志》记载:“围棋最多高手,豪富子弟风雅士夫无不习之者,良朋夜宴酒酣兴豪则楸枰罗列矣。”而此时中国自鸦片战败以来,国势衰微,棋运不振,到本世纪初日本六段棋手高部道平来华,就横扫中国一流高手。

    1925年春,日本棋界合为一体,成立了日本棋院。从而结束了少数世家垄断棋坛的围棋门阀体系,鼓励棋手们自由争锋,促进了棋艺在竞争中提高。在《读卖新闻》、《朝日新闻》、《产经新闻》等报纸媒体的宣传推动下,不断地出现新“名人战”、“本因坊称号冠军赛”等赛事,开辟围棋专栏,及时发布比赛棋谱,众多爱好者参与讨论,使日本围棋一步步从殿堂走入民间,迎来黄金时代。二战以后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围棋除了升段赛、冠军赛,还出现了“名人战”、“十段战”、“天王战”、“ 棋圣战”、“王座战”、“碁圣战”等头衔比赛,极大地丰富了赛事,刺激了各路高手的争夺欲望,促进了日本围棋的发展。

    三是在头衔方面,最初于江户时代产生,模仿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官职,为职业棋手设置九个段位,还有最高的棋圣等头衔。当时的九段只能有一名棋手,并授予“名人”称号;七段以上的棋士,成为“上手”,才有资格参加御城棋比赛。日本于上世纪初创立了棋院,并推行现代围棋的段位制,这种以棋力(升段需要参加段位赛,获得夺得世界冠军)和成败论英雄围棋评判方式,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韩、越南、东南亚等国家的围棋也施行了段位制。

    四是在形式方面,日本围棋发扬光大了中国魏晋以来到唐宋的四雅文化,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对弈形式美学。围棋道场除了环境布置,各种仪式感和规矩,棋手也特别注重儒雅形象,穿着特定的服饰,手握折扇,正襟危坐,给人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感觉。这种风格做派对世界围棋产生影响,中国、韩国、中国台湾、东南亚等地的棋手,也都有在对弈时手握折扇的习惯,只是正式比赛改为西装革履。

    五是在普及方面,日本围棋无论是从各项专业和业余赛事来说,还是职业棋手、业余棋手乃至爱好者来说,都算是围棋大国。除了上面说到的专业赛事,日本还有“业余本因坊战”、“业余十杰战”、“女子业余冠军赛”、日本大学“全日本学生团体赛、个人赛、十杰赛”、“全日本高校冠军赛”等等赛事。据日本《新世纪百科辞典》统计,日本有600万围棋人口,职业棋手400人、业余棋手有段位者在10000人以上。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的贡献,棋道文化的内涵也影响很大。中韩围棋界也使用“道场”,如中国的聂卫平围棋道场,韩国的权甲龙围棋道场等。由于日本围棋的以上贡献,体现在棋手水平上,曾经领先中国三百多年。直到1976年中国棋手聂卫平在日本刮起一股“聂旋风”,一人挑落五名日本九段高手,只有一人幸免败绩,让不可一世的日本围棋受到强烈刺激;再到1985年中日围棋擂台赛,在主帅聂卫平的带领下获胜,加上韩国围棋的崛起,日本围棋界不得不承认他们独霸世界棋坛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近二十年来,日本围棋已经全面落后于中国和韩国,在世界各项顶级赛事中,少有夺冠者。究其原因,笔者以为:这一方面反应出日本围棋的理念相对陈旧,过于注重所谓“棋道”,难以调和“技”与“艺”的关系,加上人工智能对现代围棋的影响,精确的计算和无数棋谱的比对,过去的一些布局、定式和理论已经不适用了。如果继续墨守成规,必然在实战中吃亏,毕竟围棋还是一种竞技比赛,争锋以棋力和成绩论英雄。另一方面,也是中日韩三国的国势和国运的体现,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之前,乃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日本国力在东亚最强盛,被称为第一世界国家,文化也相对先进,表现在围棋方面的领袖优势。如今,中国崛起,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运旺盛,围棋自然兴盛。



    最后,顺便提一句中国人吴清源大师,作为中国人对日本围棋的巨大贡献,独步日本数十年,是日本棋坛极难逾越的高峰,被誉为“清源时代”。限于篇幅,今天不展开说了。
 

来源:songnengwang 栏目:他山之石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2-12-26 10: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