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宋朝人幸福指数有多高”话题之一:坐与站的革命,体现了宋朝文明进步与人的尊严

非遗传承

Service support

“聊聊宋朝人幸福指数有多高”话题之一:坐与站的革命,体现了宋朝文明进步与人的尊严

       【顶尖原创】  作者:聪明岛岛主

      在前两期序言中,我们纵向比较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情况,也横向比较了世界同一时代的各国文明,得出中国宋代是文明程度最高、人民幸福指数最高时代的结论;如果您想穿越,建议穿越到宋朝去生活。那么,说宋朝人的生活幸福指数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本期起,我们一起来一次思想的穿越,神游宋朝。今天聊话题之一:

      坐与站的革命,体现了宋朝文明进步与人的尊严

      喜欢看古装剧的人都知道,我国隋唐以前的古人,大都是席地而坐的,即便贵为天子,也是双腿跪坐在草席上。电影《孔子》里的诸侯是这样坐的,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刘备也是这样坐的,因而有了席位、主席、列席、避席、割席断交等词语。



      隋唐之前,席地而坐的用具除了席,还有榻和床,都是席的升级版。小而低的叫榻。“榻”这个字,大约在西汉以后才出现,它没有围栏,又叫“四面床”,可以移动,还能挂起来。在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写的《滕王阁序》中,有“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句子。典故的意思是:陈蕃这个人特别清高,一般人难入他的法眼,他家里的榻平时是挂起来的,只有徐孺到访,才会放下来接待这位贵客。



      大而高的就是床。床比榻出现年代更早,只有王侯贵族才能使用,君王的床会有特定的形制和各种象征皇权的装饰。已知最早的床是从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座大型楚国古墓中发现的,上面刻有精致的花纹,周围有栏杆,床下面有6个高19厘米的矮足。晋代画家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音zhen)图》里面,就有类似这样的床。



      在古代,席、床、榻既是卧具,更是接待尊贵和亲密客人的场所,就像今天北方来了亲友,主人热情请他上炕一样。由于古人睡觉、办公、待客,都是席地而坐,所以只有与之配套的卧式家具,叫做案几,或几案。几,用于坐卧时依凭;案,用于就餐、饮茶、写字、开会等功能。


     
       中国古人从席地而坐到坐在椅子上,是从魏晋时有了胡床开始的。说到“胡床”,得脑补一点小知识:这种床不是躺下来睡觉的床,而是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写的“床”,一种折叠的交叉的马札。亲爱的朋友,估计您小时候也跟我一样,以为李白是躺在床上从窗口望明月的吧?其实,李白是在庭院中坐在胡床上看月亮的,哈哈哈。从席地而坐到双腿下垂,经过了几百年的过度时间,直到宋朝时才完成转变。



      为什么这样说?有画为证:在唐代画家阎立本画的《步辇图》中,唐太宗李世民坐在轿子里的榻上;而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中,有人是坐在轿子里的椅子上,这种从唐到宋的过度很有意思。我们再来比较两幅画:五代南唐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画的是唐代人物,里面什么样子的坐具和坐姿都有,甚至还有人盘坐在椅子上;而宋代的《清明上河图》里面,有一家字号为“赵太丞家”的药铺兼诊所,一个女人抱着小孩坐在一条长凳上。



      有了椅子,就有了与之相配套的桌子。在宋朝以前,还没有出现“桌”这个字,那时的人无论是跪坐,还是盘腿、斜卧,都只能使用低矮的案几,几百年间习惯使然人们都是使用案几,正如《韩熙载夜宴图》中画的,高高的椅子前面,放的还是低矮的案几,现在看来是不是有点别扭?我们今天能坐到桌子前、椅子上,都是宋朝的文化遗产;也因为宋朝桌椅的普遍使用,中国人的家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影响后世明清的红木家具文化。



      也就是说,到了宋朝,中国人终于彻底坐起来了!您千万不要小看坐姿的改变,从席地而坐到垂腿而坐,其实标志着一种身心的解放,是一次生活方式的革命,一种文明程度的升级。席地而坐,必须双腿弯曲,膝盖着地,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头部还要正,不可以左顾右盼,这就叫做“正襟危坐”。在苏东坡写的《赤壁赋》中,就有“苏子愀然(音[qiǎo rán]),正襟危坐”的句子,我猜想,当时苏东坡和朋友夜游赤壁,“驾一叶之扁(音pian)舟”,七月十六在长江上赏月,大约是跪坐在小船板上的吧?

      古人重礼仪,对于坐姿是有严格要求的。在孔子讲授的“六经”中,就有《礼》,全面规范了人的各种礼节行为,要求学生自己遵照而行,还要影响全社会,就是要践行“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不仅这样要求学生,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在《论语•季氏》中记载了“过庭之训”的故事,文言文就不说了,大意是孔子两次站在院子里,儿子孔鲤低头小碎步从身边走过,被父亲叫住训问。解释一下:地位低的人从地位高的人身边走过,要低头、小碎步、快走,这种走法原文叫“趋而过庭”,就是影视剧中很多日本女人的姿势。



      第一次孔子问儿子学诗了没有,说“不学诗,无以言”,就是不学诗经,就没法开口说话;第二次问他学礼了没有,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不学礼,就不能在世间为人。孔子对学生和儿子说的礼,当然包括站卧起坐,言谈举止。

      汉代的著名的政论家贾谊,就是写《过秦论》那位,还专门写了一部书叫做《容经》,对各种席地而坐的坐姿进行了规范,算是一种“坐经”吧。



      书中说:“坐以经立之容”,后面一大段古文就不说了,翻译成现在的意思是:身体垂直了坐下,小腿不要伸得一长一短,脚掌不要着地,两眼平视前方,称为“经坐”;头微微低下,目光注视着尊者膝盖的,叫做“恭坐”,恭敬的恭,很像现在的一些马屁精下级,见了领导屁股只敢有三分之一坐在沙发上;低头,目光不超出几尺远的,叫做“肃坐”;头完全低下来,甚至连手肘都下垂的,叫“卑坐”,完全就是一副乖乖听训斥的样子。



      您看,以上的“经坐”、“恭坐”、“肃坐”、“卑坐”等各种坐姿,真正做到是非常困难的。我们都有过席地而坐的体验,很拘谨,很疲劳,很不舒服。当然,古人后来有了床和榻,可以盘腿和斜卧,但这也是非正式的姿势,一个人在家里可以不拘小节,但如果是见人,哪怕你是皇帝,也会是影视剧中荒淫无道昏君的形象。即便是成天这样在床榻上生活,也是不舒服的,还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成长。过去日本人很多罗圈腿,大概也是因为长期坐在榻榻米上造成的吧?看看潘长江在电影《举起手来》中日本鬼子,他走路的样子搞笑吧?哈哈哈。

      真正舒服的坐姿,还是坐在椅子上,次一点的是坐在板凳上,双脚下垂,双手可以放到桌子上,无论是读书写字,还是办公、交谈,都非常舒服,特别是可以在房间自由走动。想象一个画面:古代县太爷坐着审理案子,啪地一拍惊堂木,何等威风!再想象一个画面:《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按照交椅排出座次,晁盖和宋江坐的是“第一把交椅”。所以,椅子的出现,对于宋朝人实在是太重要了!



      席地而坐的方式,从汉唐以后传到朝鲜和日本,他们后来还把中国的榻发展升级了,变成榻榻米。特别是日本,至今很多家庭都还睡在榻榻米上,为此,还形成了一种计量房间面积的标准,叫做畳:相当与汉语的“叠”字,一叠等于1.62平方米。你问日本人一个房间有多少平米,他们没多少概念,但你问有多少“叠”,他们就非常清楚了。

      易中天先生说:“文化,是相对于自然来说的;文明,是相对于野蛮来说的。我赞同马未都先生的说法:文化可以存异,而文明一定趋同。”就拿坐姿来说,是一种文化,传到朝鲜、日本,他们至今还没改变,还主要生活在榻榻米上;而宋朝已经坐在高桌子旁、低椅子上了,证明宋文明那时已经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了。



      说完宋朝坐姿的革命,再来说说宋朝的站姿。

      这里说的站姿,主要是针对大臣们上朝面对皇帝的姿势。汉朝时期,皇帝与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见面交谈,是坐着的,叫做“坐而论道”;因为,那时候所有人都席地而坐,要么坐在席上,要么坐在榻上,坐在床上是私密生活,一般不会出现外见人的情形。

      到了宋代,大臣上朝,是站着的,皇帝坐在龙椅上,在以宋代为背景的电视剧《清平乐》、《大宋宫词》、《梦华录》中,都是这样的场面。



      来看这幅图片,是宋朝官员上朝的全身装备,非常有意思。先看他们的官帽,两个帽檐是不是特别长?有点像固定翼飞机的翅膀吧?宋朝官帽上这两片长帽檐,名叫幞头(音fú tóu),又名折上巾,官帽的长幞头里面还加了铁丝,所以又长又挺。为什么要加上这么长的幞头呢?据说是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要求,上朝时不准许官员们交头接耳。

      再看他们的官服,腰间都有一条皮带,这没什么稀奇的,令人稀奇的是他们脖子上挂着的这个白色的圈,还垂着一个方块,看上去有点像旧时小孩子的项圈。其实,这个配饰它名叫“方心曲领”,不仅大臣们都要佩戴,而且皇帝也要佩戴。在电视剧《清平乐》中,王凯扮演的宋仁宗皇帝赵祯,脖子上也挂着“方心曲领”。



      这个配饰也是大有讲究的。领口上的圆圈,象征天;脖子下面的方块,象征地;天圆地方,是皇权的象征。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像一口倒扣下来的锅;地是方的,像一个方正的棋盘。在方棋盘上倒扣一个圆圆的锅,会有多余的四个边角,那是什么呢?古人理解为是东西南北四个海。天下面的地方,叫海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天外面的地方,叫海外,是化外之地,海外归来就叫海归。上天派他的儿子来管理天下,因此,皇帝又叫天子。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宋朝皇帝和官员佩戴“方心曲领”,是在时刻提醒着君和臣,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



      最后,我们再看宋朝大臣手里握着的这块长板子,它的名字叫笏板,是用象牙、玉石、竹木做成的手板,有点像今天的提词器或笔记本,用于会前写提案要点,会中记录皇帝讲话;也有很强的礼仪作用,比如,捧起了遮住自己的脸,不要直视皇帝。



      笏,在春秋时就出现了,直到明朝还在使用,是高官厚禄的象征,具有特别的意义。在《红楼梦》中,甄士隐解《好了歌注》的第一句就说:“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笏满床”的典故,说的是唐代郭子仪,他过六十大寿时,有七个儿子八个女婿来拜寿,十五个人都是在朝廷当官的,进屋后把笏板摆满了一个床。因此,明清瓷器、家具上,有很多以笏满床为题材的画,像“五子登科”的画一样,寓意家族人丁兴旺,个个进士及第。

      笏板到了清朝就不用了,趴在地上怎么看啊?再说,按照满清礼节,官员面君要左右手分别拍打马蹄袖,下跪,更没必要拿个笏板。这也说明,中华文明到了清朝已经下落到谷底了。



      千万不要小看大臣站着上朝这件事,也代表着宋朝文臣的地位,远比后世的元明清三代高。我们来比较一下汉朝、宋朝和明清大臣与君王见面的情形画面,就能真切地感到宋文明的高度了。



      汉代,皇帝也是席地而坐的,与三公见面,一起跪坐的“坐而论道”,无疑最好的方式,设想皇帝跪坐着,抬头仰望,大臣站着,地头俯瞰,是不是很可笑?宋朝皇帝与大臣坐在一起论道的时间也很多,如电视剧《清平乐》中,宋仁宗赵祯就常与范仲淹、韩琦、晏殊等坐着谈话。

      到了宋朝,皇帝坐在龙椅上,大臣们上朝站着,君臣基本都是平视对方的,显得互相尊重,士大夫很有尊严。



      而到了明朝和清朝,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大臣跪在地上,那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对官员的压迫感、威慑力的极其巨大的。这种极不平等的对话,哪有什么公正、真实可言?恐惧是最好的统治方式,逼出来的不是马屁精就是奸臣。难怪马戛尔尼要见乾隆时,双方在是否下跪的问题上互不相让。可笑的是,当时的礼部还特意让英国使臣从大前门进去,沿着北京中轴线,走过十几道大门,走到午门前累到了,自然跪下。



      说了这么多,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古代大臣从与皇帝坐而论道,到宋朝站着开会,再到明清的跪着磕头,说明什么问题?说明自从宋朝在广东崖山海战被蒙古人灭亡后,元明清三代中华文明在走下坡路。日本学者所说“崖山之后无中华”,有点过头;但日本明清以后越来越看不起中国这个老师,甚至鄙视,发动侵略战争是事实。



      遍观中国古代,似乎只有宋朝的文明程度是最高的,本期只从坐和站的方式,浅浅地讨论了一下。后面,我们将用六十多期,继续讨论宋朝人的幸福指数。敬请关注、分享。
 
来源:songnengwang 栏目:非遗传承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2-07-13 1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