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忍受的最高级竟是不能喝茶:潮汕人究竟多爱喝茶?

非遗传承

Service support

不能忍受的最高级竟是不能喝茶:潮汕人究竟多爱喝茶?

2021年10月31日 10:16:22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潮汕人究竟有多爱喝茶?一条新闻采访戏剧性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淹水最厉害的时候啥样子?”

“无法喝茶?”

来源/网络

用“无法喝茶”来形容淹水程度,可见喝茶在潮汕是何等重要。

潮汕人将茶称为茶米,嗜茶程度到了无时不饮、无地不饮的境界。慢如堵车的高速路,快如飞驰的复兴号,茶具俨然成了潮汕人的体外器官,一套工夫茶不啻为潮汕人的身份标识。

高铁上喝茶。来源/小红书@樱大桃视频截图

不论是在漫展还是在KTV,潮汕人总能让新潮和传统在激烈的碰撞中衍生出一种意外的和谐。

汕头漫展,一位小哥在二次元的花花世界面前坚持泡茶。来源/微博@叫我嘉和仔

潮汕人的饮茶历史

潮汕地区古称潮州,地理范围在粤东莲花山脉以南,台湾海峡西岸,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今天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

清代潮州府辖区。来源/谭其骧主编《中国史地图集》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唐代陆羽以一本《茶经》详述茶叶种植、加工和品鉴,成为古代茶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而古代潮州属百越地区,畲族等少数族群聚居凤凰山,仰赖自然风貌和地域资源,也有种植本土茶种的传统。

由于当时潮汕地区地处偏远,被视为蛮荒烟瘴之地,成了官员贬谪和犯人流放的目的地。唐代著名诗人韩愈、一代名相李德裕等人都被贬过潮州,这对他们来说都是仕途中的一段坎坷,但也给当地人带来了文化的光辉。

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在当地兴教育、改民风,传播中原的文化传统,其中必然包括在士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茶文化。正因韩愈的开化之功,相传当地的韩山、韩江等地理名称都是为他而改。此外,被贬到此地的李德裕、常衮等官员无不嗜茶,茶文化自然而然地在士人的日常交际网络中传播开来。

潮州韩文公祠。来源/网络

北宋真宗年间,知州王汉一首《金汉山诗》为潮汕饮茶史留下确切的文字记载,其中残句“茶灶香龛平”仍在潮州金山南麓的摩崖上。其后,被列为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也有诗作留存,“燕阑欢伯呼酪奴,鸾旌凤吹光寒儒”中的“酪奴”正是茶饮的别称。

相传在南宋末年,宋帝赵昺南下逃亡,路过凤凰山时饥渴难耐,喝了当地一种叶尖似鸟嘴的树叶烹煮而成的茶水。后来这种茶树广为栽植,人称“宋种”,即潮汕地区本土茶种凤凰水仙。传闻远不可考,不过宋代潮汕人确已形成饮茶习俗。赵宋崇尚文雅之风,精妙的茶习无疑给了潮汕人摘掉蛮夷标签的文化底气。

凤凰水仙。来源/网络

元明以后,随着海运的发展,原本偏远闭塞的潮汕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得益于繁盛的茶叶贸易,茶饮也逐渐走进潮汕人的日常生活,并不断构筑潮汕的本土文化体系。

不过,古代潮汕地区的产茶量并不算高,潮汕人所饮茶叶主要来自福建的武夷山区。福建茶叶自古负有盛名,北宋苏辙所写的《和子瞻煎茶》中,就有一句“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道出了品茶的耐性。而后世所谓的工夫茶,原本即指上好的武夷岩茶,也就是说,工夫茶本意是指茶种而非茶艺。

因其品质佳、数量少,所以喝茶并非是一人大杯独饮,而是众人围坐,小杯分倒,细细品味。清代散文家袁枚曾在《随园食单·茶酒单》中写道:

“余游武夷,到曼(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毎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

武夷山茶园风光。摄影/Bingo飞翔,来源/图虫创意

在武夷岩茶的商贸往来中,茶叶连同其加工方式和品饮方法由闽入潮,逐渐为当地人接受。清代徐珂所撰的《清稗类钞·饮食类》中就提到:“闽中盛行工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

在潮汕人手中,工夫茶得到了本土化发展和极致化演绎,真真切切将“工夫”二字刻进了冲饮的各个环节,演化成一套精细考究的饮茶范式。时至今日,工夫茶也成了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符码。

工夫茶的茶种器具

潮汕十八怪,“工夫茶香浓得怪”高居首位。工夫茶香,首先在于其用茶。

潮汕工夫茶多用乌龙茶,也就是青茶。依照不同的加工方式,茶叶大致可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四种。在此基础上,中国的茶叶分类还参照茶汤色泽差异,具体划分出绿茶(Green Tea)、白茶(White Tea)、黄茶(Yellow Tea)、青茶(Oolong Tea)、红茶(Black Tea)、黑茶(Dark Tea)这六大类别。

中国六大茶系。来源/网络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茶性平和,汤色清澈,兼具绿茶的清香和红茶的醇厚。乌龙茶的制作过程主要有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产区集中在福建、中国台湾、潮汕等地。而潮汕人喝的乌龙茶则多是以武夷大红袍为代表的闽北水仙,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的闽南乌龙,还有潮汕本土茶种凤凰水仙及其选育出的凤凰单丛、岭头单丛等。

有这样一个戏谑的说法,如果问潮汕人“为什么吃饭”,得到的答案可能是“因为空腹不能喝茶”。

这句玩笑话道出潮汕人的嗜茶程度,也反向道破了茶饮的一个重要功效,那就是消食解腻。

铁观音。摄影/张强559,来源/图虫创意

在饮茶器具方面,传统的潮汕工夫茶讲究“四件宝”,即泥炉、砂铫、孟臣罐、若琛杯。

砂铫。来源/网络

潮汕泥炉一般是红泥炉,有高脚泥炉和普通泥炉之分。泥炉中空用以燃炭,下方开有小窗,方便加炭和扇风助燃。而砂铫则置于泥炉之上的煮水器具,又称玉书煨,体型并不大,铫中水用完即加即煮,以此保证冲泡时的水温够高,更能激发茶香。

泥炉。来源/网络

孟臣罐又称孟臣壶,是用来泡茶的小壶。潮汕工夫茶所用茶壶,以江苏宜兴的紫砂壶和潮州枫溪的手拉朱泥壶最为出名。这类茶壶之所以冠以“孟臣”之名,则是源自明末清初的制壶大师惠孟臣。孟臣罐以小为贵,在潮汕当地俗称冲罐,多要求泥料品质上佳、外形精巧美观、盖口严密吻合。

若琛杯又称若琛瓯,是一种上口稍宽、下底窄小的圆形小瓷杯,具有小、浅、薄、白的特点,形如半个乒乓球。相传清人若琛善制杯,杯底多有“若琛珍藏”字样,若琛杯由此得名。潮汕人喝茶时多用三杯,呈品字形置于茶盘之上。

若琛杯。摄影/青风338,来源/图虫创意

有此好茶佳具,自然有一套与之相配的品茶流程,如此才能在茶、器、艺的互相成就中产生满满的仪式感。恰如其名,传统的工夫茶需得耗上一番细致的流程和精妙的技法。严格意义上讲,工夫茶大致有十八道茶艺程式,包括:

焚香静气、叶嘉酬宾、活煮山泉、孟臣沐淋、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韵、玉液回壶、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喜闻幽香、鉴赏三色、初品奇茗、尽杯谢茶。

在倾茶举杯中,潮汕人品得一味自然之灵,更悟得一番相处之道。这些繁细的程式中,最具特色者有二:一是斟茶前的刮沫淋盖,二是斟茶时的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

刮沫淋盖。来源/网络

刮沫,是指在初次用沸水冲泡时,茶叶中泛苦的茶皂素所形成的泡沫会浮到水面,然后需用茶壶的盖子将浮沫刮去。

淋罐,是在刮沫后盖好盖子,再用沸水从上而下冲淋壶身,提高壶器温度,里外呼应刺激茶香迸发。

关公巡城与韩信点兵。来源/网络

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则是以历史典故命名的斟茶动作,描述了茶汤由壶入杯的倾倒方式。所谓关公巡城,就是让茶壶沿顺时针方向将茶水倒入呈品字形摆放的三个杯子中,一般要绕三圈才会让各杯都分得七八分茶汤,目的是让杯中的茶汤浓度相近、分量相宜。而韩信点兵,就是在关公巡城之后,将壶中所剩不多的茶汤依次甩滴入杯,尽量不残留壶中,以免下一道茶的滋味生涩。

潮汕饮茶的生活哲学

喝茶在潮汕人心目中占有怎样的地位?一条高赞回答是:“哪怕你是到对方家里吵架,也要喝茶。”

在潮汕人的日常生活中,喝茶似乎是件比吃饭还重要的事,哪怕在互相告别时,也要说上一句:“有闲来食茶!”

不过,极尽繁细的品饮程式并非日常必要,器具和茶种自然也是各有所爱。潮汕人通过化繁为简的生活智慧,让工夫茶坐上飞机高铁,走进漫展歌房,哪怕是讲求速度的马拉松,潮汕人也要比一比其中的耐性。

汕头国际马拉松赛现场。来源/网络

随着工夫茶的日常化,泥炉和砂铫的功能完美融合到了电热水壶中,冲罐也时常被盖碗替代。不过,茶盘上的三个茶杯仍然是大多数人喝工夫茶的标配。潮汕有句俗话叫“茶三酒四踢桃二”,意为茶应三人共饮,酒则四人同喝,游玩二人为宜,所以工夫茶中有着约定俗成的三个茶杯。

如果在场的人多于三个怎么办?倒也无妨,潮汕人喝茶并不认杯,以此表示平等公正、不分彼此。客人先品,主人再饮,你方喝罢我举杯,协调融洽的饮茶氛围中恰恰昭显着儒家之和。

潮汕工夫茶。来源/纪录片《走!喝茶》截图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潮汕人饮茶素来不是追求一种超脱世俗、执杯独品的境界,而是一种众人围坐、边喝边聊的氛围。正因如此,在潮商的贸易活动中,工夫茶也必不可少。泡上一壶茶,坐下好好说,在慢谈细品中,自然磨出一本生意经。

如今潮汕人在喝茶时,还有着许多约定俗成的门道,如斟茶时应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先客后主,接受斟茶应以手指敲桌,表示回敬致谢,不同手指敲击有着不同意涵。如果喝至尽兴,主人不便直接逐客,还可以通过茶淡而不新泡的暗示来提醒客人离开。

作为潮汕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工夫茶还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由汕头市茶文化学会牵头制定的《潮汕工夫茶》发布,正式为工夫茶核定标准范本,并将其定义为:

“流传于潮汕地区一带的以乌龙茶为主要用茶,以精致配套的泡茶器具,遵照独特讲究程式的一种茶叶冲泡和品饮方式。具有‘和、敬、精、洁、思’的文化精神。”

潮汕工夫茶。来源/纪录片《走!喝茶》截图

工夫茶既可登大雅之堂,又可处市井之所,蕴含着潮汕人世代相承日积月累的文化智慧。老少皆宜,不拘时空,工夫茶深深扎根于潮汕人的日常生活,逐渐形成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精神风尚。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对于潮汕人而言,工夫茶象征着一种族群归属和自我认同。尤其是对身处异乡的潮汕人来说,工夫茶既是一壶乡愁,也是辨识同乡的文化印记。

在对外开放的潮流中,潮汕地区早已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但潮汕人总能在一杯工夫茶的袅袅水雾中达至怡然的慢境界。


(免责申明:图文来自《国家人文地理》,不代表本站观点,感谢作者!如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来源:songnengwang 栏目:非遗传承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1-11-01 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