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人才见证城市变迁,致敬渐行渐远的老手艺人观看()

播报文章

环京津网

发布时间: 2020-12-04 17:32廊坊广播电视台
关注

广西新闻网南宁12月4日讯(记者 韦幸文 罗珊珊 实习生 覃芊芊 李焕霖)常言道:“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在过去,只要学会一门手艺,就不怕没饭吃。修炉匠、篾匠、打铁匠、剃头匠、钟表维修师……这些都曾是街头巷尾的“热门”职业。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消费观点的转变,这些曾经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技艺与职业手艺人,正慢慢消失,越来越难寻觅到他们的身影。近日,记者在南宁市区的大街小巷里,找到了一些还在坚持传统技艺的职业手艺人,他们或为传承,或因生计,或是热爱,依然在坚守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聆听这批老手艺人的故事。

专注技艺,不忘匠心与初心

通过走访,记者发现,老手艺人的手艺生涯起源于学徒,而后通过自身勤奋和钻研,不仅传承了上一代人的技艺,也自立了门户。

在南宁从事配钥匙的唐老先生,今年已经71岁。“1982年,我跟师傅学了这门手艺后,就开始帮人配钥匙,做了足足48年。”唐老先生说,配钥匙看似简单,在机器的辅助下把钥匙对准孔放上去就可以了,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非常专注,一些细微的地方也离不开手工的调整。因每把钥匙都有自己的独特结构,配置时锁孔的精细程度,决定了这把钥匙能不能使用,“配钥匙,并不是熟能生巧,而是讲究一个‘慢’字,慢慢打孔,慢慢调整细节,慢工才能出细活。”

同样需要“慢”才能做好的手艺活——修钟表,还要再讲究一个“精”字。

“修钟表,别说差一分,就是差一秒都不行。”拥有30多年修表经验的林先生告诉记者,刚开始学修钟表,懂得技术只是基础,“钟表种类繁多,损坏的理由也不同,只有经过后期不断练习,积累了经验,才能掌握好这门手艺。”


在南宁市西乡塘区沈阳路中一家修鞋小铺里,补鞋匠张师傅正在为附近居民补鞋。广西新闻网实习生 覃芊芊 摄


补鞋匠张师傅正在给皮鞋埋线。广西新闻网实习生 覃芊芊 摄

如果你的高跟鞋脚后跟已磨坏、皮鞋“咧嘴”,是选择直接购买新鞋,还是找家修鞋铺,让它“起死回生”?

20多年前,身有残疾的张先生为了生计,在老家跟师傅学了补鞋的技艺后,来到南宁打拼。一间不到5平方米的小铺子,一台用来补鞋的缝纫机,各种修补的小工具,便是张先生的工作场所。每天,张先生戴上围裙和袖套,日子就这样在缝缝补补中度过了,他也从“小张”也变成“张师傅”。“钱虽然挣得不多,但赢得很多老顾客、老街坊对我手艺的认可。”张师傅说,在他这里,两块钱就可以补好一双鞋、一把伞、一个背包,或者更换一条拉链。

岁月流逝,依然衷爱这份手艺


图为南宁市壮志路粤东会馆门前,几位纹面师正在给客人纹面。广西新闻网实习生 李焕霖 摄

现在的年轻人想要美容修容,大多流连忘返于各式各样的美容院,日常护肤也倾向于选择各大品牌的护肤产品,很少还能有人想起曾在民间十分流行的美容术——绞面。

绞面又称修容、开面,本质就是脸部脱毛,用棉线夹着拔去面部的汗毛,令颜面光洁。在医美技术尚未盛行的年代,绞面曾是许多年轻女性日常保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绞面手艺人可谓算得上是我国的“第一代美容大师”。在南宁市壮志路粤东会馆门前,就有一批绞面手艺人。两把线,一盒粉,一支眉钳,两张凳子,就是绞面手艺人的家当。“靠着一条细棉线和一盒粉,我干这行已经40年了。”纹面手艺人黄女士告诉记者。

“家里老本行就是做这个,所以从4岁起就跟长辈学习打制银器。”年仅21岁但从事打银手艺已4年有余的林先生告诉记者,小时候在接触这门技艺时,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长大后还去了职业学校的银器制作专业学习,“会一直做这份工作,因为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图为南宁市白苍岭综合市场附近的棉花铺,苏师傅正在做棉被。广西新闻网实习生 覃芊芊 摄

“自从搬到这居住后,我都在这里订做棉被有20多年,一直很相信她的产品。”生活在南宁市白苍岭综合市场附近的陈女士说,苏师傅的这家棉花铺加工出来的棉被,很舒适,也很暖和,家人都很喜欢,“只要她的棉花铺还开,我就会一直在这里加工棉被。”


图为在广西大学附近开修车铺的唐师傅正在给学生修踏板。广西新闻网实习生 覃芊芊 摄

在广西大学附近开了20多年修车铺的唐先生,这两年可增加了很多新顾客,大都是附近学校的学生。“前面的马路修扩宽了,旁边的店铺换了又换,我都一直在这里。”唐先生说,前几年生意平淡,现在开始提倡环保,大家又开始骑上了自行车,修车铺又开始热闹起来。唐先生看到不断有新顾客来光顾自己的修车铺,表示会继续经营好小铺,带好徒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在唐先生修车铺修好自行车的大学生小李表示,他平时比较节俭,也会光顾修车铺、裁缝铺等这一类型的老手艺店铺。但不少年轻的受访者表示,东西坏了还是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换掉,而不是拿去修理,并认为修理的过程很繁琐,既费时又费力。“如果觉得价格合理、物件能复原,就会选择老手艺人的店铺进行修补;如修理价格偏高,则会买新的替换。”屈先生说。

记者手记:

在这个什么都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法预知哪一种职业是“昙花一现”,也无法预知哪一种职业会“万古长青”。但始终相信,每一门技艺、每一种手艺,总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许有的老手工技艺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我们也不可否认曾经在那段旧时光里,它带给了我们无限的便利和温暖的回忆。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致敬每一位还在默默坚守着老手工技艺的匠人,是你们的坚持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也愿每一门老手工技艺都不会失传,在未来的大街小巷里还能继续看到他们的身影。

来源:songnengwang 栏目:工匠人才 发布时间:2022-03-20 10:02:3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