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伟大的朝代和国家,让学习力超强的日本人,学了2个多世纪

他山之石

Service support

那个伟大的朝代和国家,让学习力超强的日本人,学了2个多世纪

 
涛说精彩历史
发布时间:%2020-05-2814:45
现代中国人缺少自信,不信我们祖先的伟大。尤其对当今世界第二科技强国——日本,学习了我大唐264年有怀疑。有人怀疑教科书中的说法。日本二战败给美国也才低头学了75年(1945~2020年),他的遣唐使制度怎能持续264年?
【"涛说精彩历史"唐史系列】
那个伟大朝代和国家,让学习力超强的日本人,学了2个多世纪
日本是个学习能力超强的国家。1945年日本投降美国,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仅花40年时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科技强国,美国老大耍赖打压,才按下去老二。
40年,学生便想反超美国老师。
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200多年前——663年。倭军以优势兵力碰到(4万2千,战船1000余艘)碰到大唐(1万3000,战船170艘+新罗军5000人+百济军5000人%20),唐军为保护远在朝鲜半岛的地盘安全(未来将设置安东都护府),像KO安西、安北、安南等都护府的敌人一样,以少胜多,打败日本。
东南西北,大唐全都要摆平。
日本人心服口服。就像对1945年的美国一样,他们全心全意地学习唐朝。这一学,就是264年。
白江口之战——大唐在自己的朝鲜地盘上,彻底打服了日本
为了让大家相信这2个多世纪的学习,涛说史根据日本资料,制表如下:
据日本史料的十九次遣唐使表
据日本史料的十九次遣唐使表
据日本史料的十九次遣唐使表
据日本史料的十九次遣唐使表
记录分析之一,为何会有20次、15次、12次的说法?
首先,20次是日本历史学家东野治之等的说法,他根据大使的任命记载得出结论。
从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到894年派最后一批遣唐使,264年20次,贯穿了唐朝的大部分时间;也就是说,在白江口之战前,日本人就派遣唐使了。
客观说,日本开始遣唐的目标不单纯。既包含了通使唐朝、交流学习的目标(毕竟日本无法渡过太平洋,学习交流主目标只能唐朝),也包含了刺探、收集朝鲜半岛及东亚的情报目标,还包括了贸易目标;而且,往前推算,日本也曾向隋朝学习,还有口气甚大的“遣隋使”(大约有5次),一次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惹隋炀帝大怒不想再见面。
但663年白江口之败后(也有学者从645年的“大化改新”算起),日本人向强者学习的风格显现,诚心实意地唐化,终于迎来了“唐风时代”。直到838年的晚唐,日本还派出了651人、人数最多的、倒数第二次使团;直到公元10-11世纪,日本才有了自己的“国风时代”。
这2个多世纪的“唐风时代”板上钉钉。
那么,为何中国许多专业史书上,又有19次的说法?(比如王仲荦的《隋唐五代史》)
唐史专家王仲荦
唐史专家王仲荦的说法
原因是日本史料中的第11次,即746年大使为“石上乙麻吕”那次没有被中国纪录在内。大概石上乙麻吕南航航线风险太大,上次出使的4艘船一艘遇风浪4人幸免,一艘沉没,心中畏惧没有出发。
15次的说法又从何而来?
请注意我表格标蓝的部分,都是在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下,有了出使团队,最后未出行的情况,在20次记录中,有5次未出行的情况(排除第11、14、15、19、20次),所以实际遣唐使是15次。
最后,日本史学家藤家礼之又鸡蛋里挑骨头,提出15次中还有2次送唐使返回中国,1次是迎遣唐使出使日本,学习并不是主要目的;所以只有12次。但这种说法过于苛刻。
在7、8、9世纪“随缘航海”的技术下,准备一次官方出使也花费巨大;如公元838年第十八次遣唐使,小野篁前两次渡航失败,随后称病在家,被日本天皇处以流罪。
本文观点:尊重习惯,采用19次或“年代+人物说”即可。
分析了这么多,涛说史倾向19次,原因是这是我国老一辈说法,排除了746年的那次。这么做的好处是兼容以前,还能区分具体的遣唐正使,方便国内沟通方便;要不然说第12次遣唐使,到底是838年的那次,还是759年的那次?
亦或使用年代+人物说法,这样叙述就不会有歧义。比如叙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第九次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的那次,是最著名的一次”、“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第十八次的那次,是遣唐使人数最多的一次”;也许学界对这个“第九次”、“第十八次”有争议,但都知道说的是哪一次。
日本遣唐使代表——晁衡(阿倍仲麻吕),曾被传海难,让李白流泪痛哭,写下流传至今的《哭晁卿衡》
记录分析之二,日本人来唐朝学点啥?
有了264年的19年遣唐使记录,我们不禁要问,好学生日本到底在学点啥?涛说史总结了以下五点:
遣唐使学习目的
一、首要是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学习田制、赋税制度,加强君主专制。没错,学习为了统治这点全球通行。另外,日本文明史也比较短暂,在大化改新前还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学习中国律令简直是跨代发展。日本还借鉴中国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等等。
二、汲取盛唐文化、典籍,提升本国的文化与宗教。日本天皇为了加强统治,选择佛教为国教而拒绝道教。遣唐使每次回国都携带大量汉文佛经,朝野上下竞相研学唐代诗文,白居易等人的诗集在日本流传广泛;借助汉字创造的日本假名文字等等。
三、汲取中国艺术、体育等形式。遣唐使大量学习唐朝的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融为日本民族文化;学习围棋、相扑、马球等体育互动,成为本民族
四、通过唐长安的世界城市地位,接触更西方的文化。这点非常重要,仅中国文化不足以让好学、且有野心的日本满足:通过长安以及丝绸之路,日本还可以接触西域、波斯、印度等文化,这点在正仓院的馆藏文物中可以看出。
五、刺探、收集朝鲜半岛、东亚的情报信息。此点不能忽视,且需要防备。无论前4次的遣唐使、还是更早的遣隋使,都未能阻止“白江口之战”的发生。
更进一步,遣唐使的三阶段划分·“涛说史意见”
遣唐使路线
明白了次数,我们更进一步用客观“航行路线”划分阶段,简化问题,毕竟19次的次数有点多。
第一阶段:北路阶段,从630-669年,第1-7次遣唐使。该阶段特点是航线相对安全,日本频繁派出遣唐使。即沿朝鲜半岛西岸北行,再沿辽东半岛南岸西行,跨渤海,在山东半岛登陆,再由陆路西赴经过洛阳﹑最后到长安。
但人算不如天算,676年新罗灭百济、高句丽,结束“朝鲜三国时代”,大唐势力遗憾退出。日本也与朝鲜交恶,安全的北路不能再走;加之国内发生了改朝换代的壬申之乱(672年),遣唐使停止了30年。
另外注意,这里安全仅是相对的,遣唐使是一项风险巨大的工作。比如第二次遣唐,第二船120人赴唐时遇海难,无人生还;第四次遣唐,第1船在赴唐时漂流到南海岛屿,仅5人生还。
保守估计,所有遣唐使中,船员死亡率超过50%。
第二阶段:南岛路阶段,从701-752年,第8-11次遣唐使。该阶段特点是航线非常危险,每次出使回使像“抓彩票”,所以频率受限。日本慕唐之心不变,变换了新航线,扩大遣唐使团规模。该航线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种子岛﹑屋久岛﹑奄美诸岛,向西北横跨中国东海,在长江口登陆,再由运河北上。这条路线需要在茫茫无际东海上航行,难以靠岸;且在中古的航海技术下,连最终到达的港口都不能确定,真可谓“随缘航海”。
比如著名的鉴真“六次东渡”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而最著名的遣唐使之一——官至唐朝从二品的,与李白、王维交好的阿倍仲麻吕,就是经由南道路来到中国的。他在中国呆了37年后,想返回日本,途中遭遇海难,竟然漂流至越南(中古的航海技术不靠谱啊……),最后又经由陆路返回长安,终生没有再回日本。
虽然该阶段航线受阻出使频率降低,但却是日本唐风最盛的时代——奈良时代(710-794年):实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是律令制最繁荣的时代;佛教达到顶峰,日本国内的佛像受盛唐影响,大多制作在这一时期;位于今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保留的文物一半以上来自中国,被称为“盛唐的影子”和“丝绸之路的终点”。
日本奈良时代装束——和唐朝非常接近,但也有自己特点
第三阶段:南路阶段,从759直到停止遣唐使之前,第12-19次使用的航线。因为上一阶段航太看脸&耗费时间,遣唐使团变换了航线,规模还再扩大。该阶段由九州西边的五岛列岛直向西南,横渡东海,在长江口的苏州﹑明州一带登陆,转由运河北上。这条航线和第二阶段的南岛路相比,需要的时间短了很多,但风险基本和南岛路相同。
即便这样,到晚唐838年,日本仍然派出了651名人数最多的使团。
史地不分家,梳理三阶段航海线+分析唐史、日本、朝鲜历史,我们还可挖掘更深入的内容,本文不再赘述。
朝鲜遣唐使vs日本遣唐使,学习不承认vs学习承认
目前网上有这种说法,说朝鲜派遣遣唐使多达35次,超过日本。但问题是,这样的统计口径忽略了地理因素和民间因素,更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承不承认。
从地缘上来说,朝鲜、日本都没有陆上通道直接接触西方,更没有中国广阔的地域、没有产生伟大文明的条件,所以近现代以前,他们主要的学习目标必然是中国,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朝鲜半岛离得更近,日本还隔着东海,故官方使团频率上少一些。
而且,19次遣唐使只是统计了官方口径,并没统计日本人在264年间,借道朝鲜(毕竟日本更容易到朝鲜)、贸易(尤其在两税法实行后)、宗教等民间手段和唐朝的交流。
今天复原的遣唐使船
但从最重要的成果上看,日本千里迢迢学习唐朝,200多年来未与唐朝战争,这不正体现了其好学态度?看着日本“传世而非出土”的唐朝文物,看着日本京都、奈良的存在1000多年唐朝建筑,身为中国人我真如打碎了五味瓶一般。最重要的是,日语中至今仍在使用的汉字(日本11世纪才出现假名字母,“唐风时代”势必占有重要地位),这例证,比口是心非的朝鲜强太多吧?
当然,承不承认似乎没那么重要。只有真正的实力,才是文化输出的根本武器。今天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任重道远。
结语:辉煌制度的终结——遣唐使废止原因分析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日本在18次遣唐使——838年(藤原常嗣、小野篁)那次后,长达50年不再组团。原因有四:
一是唐朝衰落。晚唐对国家的控制力减弱,只局限在首都长安及周围的地方政府,遣唐使到中国人身安全都不能保证;二是遣唐使制度经历了两百六十多年,日本人效仿了很多唐代制度,国内改革基本完成,对于中国制度、文化的需求已不再迫切;且对于一项学习制度来说,哪怕在古代,也非常漫长;三是晚唐时候,中日间的私人贸易已激活,这种情况下,日唐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私人商船进行,花费巨大的官方使团已不合适。四是更长远看,日本借机在10-11世纪酝酿自己的“国风文化”。中国周边国家不向北美洲,有着很强的自主意识;日本豪族学习唐朝→发展自己,有着更深的经济政治文化考虑。
日本东大正仓院俯视图,保留的文物中一半以上来自中国
公元894年,菅原道真被任命为最后一任正使,他建议停止遣唐;他的遣唐使职位继续被保留了5年,直到899年昌泰之变被取消。
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没人能阻挡,19次、264年的遣唐使制度成了美好回忆。不过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和他的学生宫崎市定意犹未尽,提出了著名假说——“唐宋变革”:
中晚唐以来中国开始向近古社会迈进,经济上甚至出现了纸币交子;两税法让百姓以货币缴纳税收,这种情况下商品交换增加,商品经济开始繁荣。在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日本开启了和晚唐民间交流的新模式,也将迎来下一个新时代——“宋日贸易”时代。
【“涛说精彩历史”话外音:
1、今天中国对日本心理复杂,存在一些遗留问题,原因是我们不够强大,没机会像唐朝一样打服日本;其实这也体现在我们对唐朝的态度上。
作为继承秦汉的伟大时代,那个开朗自信的唐朝,那个盛大绽放的唐朝,那个辉煌灿烂的唐朝,在亚洲历史上不可替代,在世界历史上不可替代。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以降,中国公元后第二个千年的战略重点慢慢转向东北方向,向西交流、扩张的势头戛然而止,西域开始去佛教化,中国开始在东亚打转,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今天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已很难想象和理解,盛唐中国在中亚、西亚甚至世界的影响力。
唐朝都护府的范围,曾向西达到萨珊波斯(伊朗)
2、唐宋变革论是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它体现了日本史学界对灿烂辉煌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帝国——唐朝的怀念,只有对唐朝饱含深情,才会有如此感叹和不舍。
我从内心可惜,可惜这种说法不是中国人最先提出;毕竟在解放前,我们中国学者空有热情,没有基础条件。今天则不同,我们有打破“唐宋变革论”的充足条件,希望中国同行们有更优秀的唐宋学说,建立对我们历史文化自信、对中华文明的自信,推进唐宋史研究、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研究!】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百家号“涛说精彩历史”,不代表本站观点;感谢作者!如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来源:songnengwang 栏目:他山之石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1-12-01 09: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