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匠精神的根原来在中国,盘点那些师从中国后来变成日本民族独特文化的内容之七:水稻

他山之石

Service support

日本工匠精神的根原来在中国,盘点那些师从中国后来变成日本民族独特文化的内容之七:水稻

      【顶尖原创】  作者:公孙龙的马

     提起水稻,我们中国人第一个想到的人是袁隆平教授,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粮食问题,奋斗一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几天前在长沙市举办了袁隆平院士的骨灰安葬仪式和追思会;每当我们端起饭碗盛满米饭的时候,就会怀念袁隆平老人。



     水稻,与小麦、玉米一起并称世界三大主粮,而今,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粮;在三大主粮中,水稻的产量未必世界第一,但普及率肯定世界第一。而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上个世纪90年代,考古专家在位于湖南省境内的道县玉蟾岩发现了最早的水稻,距今有一万多年;而上世纪70年代在发掘浙江宁波河姆渡遗址时,人们惊喜地发现大量稻谷、稻杆等堆积物,实物证明了长江流域周边的先民,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了。

     经过两千多年的耕作实践,水稻种植技术在中国逐渐成熟,大约三千年前,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到了汉朝时期,东南亚的菲律宾也开始种植水稻,再之后逐渐扩散到西亚,由西亚传播到附近的非洲和欧洲,直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把水稻传播到美洲,水稻就完成了全球化布局。



     作为岛国的日本没有野生水稻,弥生时代之前漫长的绳文时代,日本先民以采集、渔猎为生;中国水稻传到日本是在弥生时代之后,也就是公元前两百多年到公元三百年,相当于中国古代战国晚期到三国时期。中国古代水稻耕作技术是什么时候,从什么路径传入日本的?学术界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多数人耳熟能详的是关于徐福的传说。

     传说秦朝徐福曾率领船队三次东渡扶桑,前两次失败了,第三次终于登陆日本,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稻种,也带去了冶炼技术和制陶工艺,让日本具备了从耕种稻谷到烹食米饭的条件。至今,日本还保存有很多有关徐福的遗迹,如徐福登陆地、徐福祠、徐福冢、徐福井,其佐贺市、新宫市等地都被传为是徐福当年登陆日本的地方。

     但是,关于徐福东渡的事情,还是以传说故事存在的,历史和文化学者对此分歧很大,有认为徐福确实到达的三神山就是日本,也有认为徐福只去了朝鲜的。



     徐福是否真的把中国稻种带到日本?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日本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确实是从公元前两百年左右开始的。考古证明,中国的河姆渡发掘的种植水稻的品种,与日本水稻品种是一样的;而河姆渡文化在距今六千到五千年,比日本水稻早了两千多年。日本学者斋藤忠在1960年出版了《日本全史》,这位先生在本书中就说日本的稻谷的祖型,就是中国的栽培稻。水稻从中国东南部远去日本,具体的路径可能是海上,也可能先传到朝鲜半岛,再传到日本。
 
     据《汉书》等文献记载,早在弥生时代,受大陆文化影响日本伊都国建立,公元前后在汉王朝的扶持下,与奴国一起发展成了部落国家;二世纪初,在后汉王朝的庇护下,伊都国登上了倭国盟主的宝座,其祭司王据考为女性。

     一世纪中叶,在北九州形成了倭奴那样的部落国家百余个。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其中最强大的“倭奴”的“国王”,邪马台是个拥有28各属国的大国,派使节到遥远的汉王朝首都洛阳,从汉光武帝手上领受了刻有“汉倭奴国王”字样的金印。



     以上传说和史实都证明,中日两个从先秦就开始了交流,有很多中国古人通过朝鲜移民到了日本。既然中国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到了两千多年前水稻耕作技术已经成熟,并且传播到属国朝鲜,再传到对马海峡以东的日本就非常容易了;因为,海峡中有个对马岛,像一块跳板,最窄处只有五十一公里,天气晴好没有云雾时,可以看到韩国釜山和日本。

     陈寿的《三国志》中说:“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馀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从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7000馀里,始度一海,千馀里至对马国。其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所居绝岛,方可四百馀里,土地山险,多深林,道路如禽鹿径。有千馀户,无良田,食海物自活,乖船南北巿籴。”三国时期我们对日本的印象之一,就有这个岛屿,即文中的对马国,也就是现在的对马岛。


     
     水稻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日本这个亚文明的发展,也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创新了日本文化。可以说,稻作文化,是日本文化的基石,其“神道”、“大和”、“天皇”等文化的形成,都与水稻的种植有关。

     由于水稻种植“靠天收”,受自然环境中的干旱、洪涝、病虫等灾害影响大,所以古代日本人认为稻谷丰收,是神灵赐予的,便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种植水稻的宗教信仰,其“神道”祭祀活动贯穿从预祝、播种到插秧、培植、收割的全过程,很像中国古代皇帝的耕种劝农和祭祀社稷;又由于水稻种植需要集体劳动,需要很多人的密切协作完成,也对日本大和民族的和文化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日本有一所名叫早稻田大学,其专业与字面上的“早稻”没什么关系,它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和明星,其校友有担任过日本前首相的野田佳彦、福田康夫、竹下登、海部俊树、石桥湛山、小渊惠三、森喜朗等人,也有中国现代革命家如陈独秀、李大钊、彭湃、廖承志等人,还有会说一口流利东北话的网红乒乓球名将福原爱。

     米饭是日本人的主食,他们的生活与文化跟米饭息息相关,处处彰显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色彩。有趣的是,日本有一部著名的动漫作品《七龙珠》,其中个角色叫“天津饭”。当然,最能代表米饭饮食文化的是日本寿司,这种美食也是师从中国学过去变为日本民族特色餐饮文化的,当时在我国宋朝名叫“饭团”,本系列会有一篇文章专门讲述。



     著名经济作家吴晓波曾经说过: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将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极致,做寿司也是如此,从煮出好米饭开始!1956年日本松下电器发明了电饭锅后,从解决普通家庭煮饭难问题起,坚持研究电饭煲煮饭60多年,研发了各种科技和材料,仅仅一个松下电饭煲就申请了6000多项专利!秉持“造物60多年,只为一碗好饭”的理念,从火力控制,到保湿、保温,再到“高速交互对流”与“可变压力”等方面不断改进技术,不断提升,把一个简单的煮饭过程,提升到“会跳舞的米饭““舞动沸汤”的“道”的境界!难怪中国游客去日本旅游,买电饭煲是必不可少的选项。

     中国作为日本的老师,教会了学生,学生在某些方面却超过了老师;实事求是说,目前在某些方面确实还得向学生学习,比如工匠精神。对于学习,我们老祖宗的态度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日本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根在中国,我们可以因此而自豪,但同时,我们也在奋起直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很多方面已经赶上甚至超过日本,一些农产品的质量也不必日本差了。

     还是以大米为例,几年前东北曾经出现过“汉奸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名叫孙秀英。1945年日本投降后,孙秀英的爷爷收留了一个被抛弃的日本女人,后来成了她的奶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出台日本侨民返乡政策,奶奶留下孙秀英的父亲独自回到日本;1985年春天爷爷过世后,受年逾古稀的奶奶邀请,孙秀英跟随父亲移民到了日本北海道。



     因为当地气候与东北很相近,本来就是种水稻出身的孙秀英父女也在开始日本种植水稻,几年后奶奶过世,父女俩又回到中国,依旧在东北种植水稻。这时,孙秀英发现一个怪现象,当时东北大米每斤市价只有2元左右,而从日本北海道进口的大米,每市斤最低50元,高的达到100元,价格相差几十倍!孙秀英心里清楚,东北大米与北海道大米质量基本是一样的,特别是自己家生产的大米,一些品种比日本的质量和口感更好,出现巨大的价格差异,仅仅只是“北海道精米”的标牌,迎合了国内顾客的心理而已!

     孙秀英在家琢磨几天后,决定用自己的日本姓(奶奶的姓)“秋田”,申请注册了商标;又把原来50斤一包的大包装改成5斤一袋的小包装,将原来的编织袋包装换成精致的纸袋包装,再用中文和日文,分别印上“方正日本垦荒团后代精心耕种”字样,极具日本风格,立刻点石成金,畅销全国!孙秀英虽然是中日混血,但中华文化在她血脉里流淌,她骨子里就认定自己是中国人,中国人生产的大米并不比日本人的差!



    总之,来自中国的水稻,推动了日本文明的进程,改变了日本文化,如果没有水稻极其耕种技术传播,日本古代从野蛮到文明的进化会延缓很多年。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我们中国人还在急于解决十几亿人温饱问题时,日本人已经从水稻种植、到煮饭、再到精美寿司美食等方面走在前面,体现出工匠精神,这是值得我们中国老师学习和借鉴的。
 
 
来源:songnengwang 栏目:他山之石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1-11-23 20:4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