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匠精神的根原来在中国,盘点那些师从中国后变成日本自己独特文化的内容之三:和服

他山之石

Service support

日本工匠精神的根原来在中国,盘点那些师从中国后变成日本自己独特文化的内容之三:和服

 【顶尖原创】 作者:公孙龙的马

“和服”,顾名思义,就是大和民族的服饰,由于日本是单一的大和民族,和服也就是日本民族服饰。在日本,出席冠礼(成人式)、婚礼、葬礼、祭礼、剑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业式、宴会、雅乐、文艺演出以及庆祝传统节日的时候,日本人都会穿上端庄的和服去参加;和服的穿着文化及礼法,被称为“装道”。



   和服,是日本民族的标志。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现实中,中国人看到穿和服的人,就知道他们是日本人。而现在,汉服热渐渐兴起,由于很多人分不清和服与汉服的关系,误以为中国人穿的是和服,骂他们是“汉奸”,“日本走狗”。


汉服小姐姐

    很多人傻傻分不清“汉服”与“和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二者长得太像了!为什么长得太像呢?因为,和服本身就来自中国呀!起初,日本模仿的是东汉三国时期吴国的吴服;后来,又模仿盛唐时期的唐朝服饰;又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结合日本自身服饰文化,这才定型成近现代的和服式样。


诗情画意的汉服

   日本江户时代的书籍《装束要领抄》指出:“(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朝廷命贤臣因循于徃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汉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为。本邦之文物千岁不易之定式也。”



   和服(着物--きもの,kimono) ,作为日本的民族服饰,江户时代以前称“吴服”;《古事记》、《日本书纪》、《松窗梦语》等书籍中,都有记载。在称为和服之前,日本的服装被称为“着物”,而日本古代所称的“吴服”,是“着物”的一种。至今,日本一些和服店门前的招牌上还写着:“吴服”。


日本吴服店
  
   可见,和服与其他几十种日本文化一样,它的根,也在中国。

   最初的吴服,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时从吴国传入的织物。有文章指出,“关于吴服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和服用的织物的总称,另一个是为了与「太物(ふともの)」(粗浅织物)区分,表示绢织物。「太物(ふともの)」包括粗布、粗麻布、棉麻等质地的织物。在日语中,绸布店就叫「呉服屋(ごふくや)」。”

   和服,是日本古老的民族服饰,带有日本文化的标签;当然,现代日本人,多数时间和场合,也是穿西服的,日本人称作“洋服”。




“和服(着物)与洋服最大的区别就是,洋服使用沿着身体曲线的立体裁剪手法(「洋裁(ようさい)」),并且织物(布、绸缎)和编织品都作为材料使用。而和服则是将直线裁剪的服装各个部分拼接缝制在一起(「和裁(わさい)」),再系上腰带。并且在制作使用的材料上,和服是以织物为中心。”

   和服的种类,主要分为“公家着物”和“武家着物”两种。现今所谓和服实即古时之小袖, 小袖的表着化始自室町时代,贵族的下着白小袖逐渐成为庶民的表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服融合汉代吴服、唐服与自己民族的文化元素,不断改进和发展的。



“着物”,除了包括“吴服”之外,还包括肩衣袴、源自平安时代的狩衣等等,这些都不是源自吴服,而是源自本土的传统服饰。十二单,则是由奈良时代的裳唐衣加以改良而成,之后又有变化和创新。

   而和服的腰包,(背后像背着一条被子),则是受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影响而创造的,日本人将他们对艺术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和服上。

   和服的面料,被称为“反物”。正装冬天采用缩缅,夏天用纱罗,浴衣则用木棉。反物沿用唐代传统布料的尺寸,幅宽唐大尺尺二寸(36厘米),长半匹(二丈八尺左右,12米)为一反,因此,称为“反物”。



   由此可见,和服使用面料很多,穿在身上显得很宽大。这一点来说,也与我国先秦贵族的宽衣博带、冠冕堂皇有很深的渊源。虽然语源来历不同,但是在现在来看,无论是“和服”、“着物”,还是“吴服”,三者之间其实是关联多于差别的,总之都是指日本传统服饰。



   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是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也是世界各民族之间互相交流与融合的结果;中国古人的服饰,也是在不断地学习外来民族服饰,逐渐演变的。

   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为了富国强兵,他就提倡“胡服骑射”,改进汉民族的服装上衣下裳,特别是改变下裳,设计了裤裆,便于骑马射箭。到了唐代,混血的李唐王朝是开放和包容的,将波斯、匈奴、阿拉伯等民族的服饰与汉民族服饰相结合,将汉服中的衫裙、圆领袍服与胡服三种配套服饰,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有文章说:“唐朝女服就分为四种:朝服、公服、祭服和常服,前三种为后妃命妇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穿着的大、小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的衣服。唐代女子常服的上身是襦、衫,下身束裙,肩上加有披帛。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裙子长而多幅;还有袄、半臂、缦衫等,与衫、襦、裙配套穿着。”

   当然,到了宋代,服饰总体上是承袭隋唐。但是,随着程朱理学的儒家“道统”思想教化,宋人的服饰趋向保守和简单;特别是妇女服饰,注重贞洁,不像盛唐时那么“薄透露”。

   说回日本的和服。最先学中国汉朝,后来学唐朝,再后来,融合西方,不断演变到今天。和服也成为日本文化的主要标志,制作和服的越后上布、小千谷缩以及结城紬更是录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文章指出:“从1603年到1868的江户时代,在日本区别社会阶级和地位变得非常重要,穿着不符合自己地位阶级的衣服则会被人背后指指点点说三道四。1600年代后半活跃的作家、俳谐师井原西鹤曾这样说过:因为忘记了自己的地位身份,花钱大手大脚的女人们要有被天谴的觉悟。”

 “明治维新后,拉开了日本近代化的大幕,日本的很多地方都有了变化。日本人对于“时间”也有了新的认识。1873年公历被导入日本,这对于一直都是新天皇继位就意味着新时代开始的日本人来说有着很大的改变。这个新的计算时间的方式对和服也产生了影响,人们变得开始顺应季节的变化来搭配和服。下图为制作于1840到1870年间江户时代的年轻女性的「打ち掛け(长罩衫),(时令花卉和蝴蝶图案,用绢和金银线刺绣制作)。”



 “从1912年到1926年的大正时代,更彰显“女人味”的摩登女孩登上日本的历史舞台。与曾经乡村女孩的装扮不同,这些女孩儿们大胆的反抗社会潮流。她们将自己从阶级限制中解放出来,享受酒和烟草带来的乐趣,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穿着自己中意的洋服,亦或是极其精美的和服。(下图为大正时期穿着洋服的女性。)”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知道,日本和服还真的与汉服有很深的渊源。总结一下:最早来自于东汉三国时期的吴国,在日本被称为“吴服”;后来,到了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正好是中国盛唐时期),遣唐使回到日本时,带回很多朝廷赠送的朝服,日本皇家看见这些大唐服装光彩夺目,就效仿隋唐服饰,在以前的吴服基础上改进;至室町时代,和服沿承唐朝服饰基础上逐渐成熟。

    而汉服,本身就是从秦汉延续到唐宋,因为与和服长得太像,难怪我们很多同胞傻傻分不清!



   其实,这也怪不得现代人。由于历史知识的欠缺,特别是满清入关后,将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着力在服饰文化上,血腥地“留发不留头”,强制汉民剃头、留辫子,改穿满人服饰,汉服的传续从那时起断裂了近三百年;接着,辛亥革命开始,改穿西式服装(中山装也是在西式服装上改造);以至于汉服的传承总共断裂了四百多年!难怪很多同胞误以为:中式服装,不就是马褂和旗袍吗?


旗袍美女

   说到这里,我们基本上知道了日本“和服”与中国“汉服”的关系,身为中国人,应该为我们祖先的灿烂多彩的文化而感到自豪。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有所反思:作为中国的学生,日本为什么能将师从中国学到的东西,后来变成本民族的文化保留下来?而我们中国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却消失很多?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是既继承,又融合,还发扬的。俗语说:人靠衣装。在如何继承和发扬古老的优秀文化,又与现代的科技、经济、文化保持同步发展方面,毫不讳言,日本比我们做得好。


唐代服饰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和服,是大和民族的节日盛装,是日本人的标志。反观汉服,刚刚才复兴,还只是小众喜欢,至今还有很多人不能接受,甚至很多误解。小编以为,汉服,应该成为汉民族的节日盛装,以后能更多地出现在各种仪式感强的场景。

   在本公众号另一篇关于汉服系列话题的文章中,已经提出恢复农历三月三“上巳节”为中国的“情人节周”,同时举办“汉服(华服)周”,传承汉族服饰特有的礼仪文化,从而打造高雅的品质生活,正是顶尖工匠网站的宗旨之一。
 
(特别说明:由于笔者不是研究日本文化与服饰的专家,相关知识还有欠缺,文章中引用了部分网文,在此,向作者表示敬意与谢意!)
 
来源:songnengwang 栏目:他山之石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1-10-07 11: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