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汉服到武大赏樱花去,中国是樱花原产地!盘点那些师从中国后来变成日本民族独特文化的内容之八——樱花

热点播报

Service support

身着汉服到武大赏樱花去,中国是樱花原产地!盘点那些师从中国后来变成日本民族独特文化的内容之八——樱花

   【顶尖原创】 作者:聪明岛岛主
   
    再过几天,武汉大学的樱花又该绽放了,这是中国最美大学的最美时刻,挤出时间也该来观赏一次,千万不要错过!如今交通十分发达,而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又地处中国的中心“天元”(围棋盘正中心那个点),假设以武汉为圆心画圆,顺时针从西往东再往南,一千公里左右半径之内,几乎涵盖成都、重庆、西安、太原、石家庄、北京、天津、大连、济南、青岛、合肥、南京、上海、杭州、南昌、福州、广州、长沙、南宁、贵阳等绝大部分大城市,乘坐高铁到武汉也就四、五个小时,到武汉大学看樱花甚至可以早起晚归。想象一下:众多游客身着汉服,来到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之滨,最美的山珞珈山上踏青,赏樱花,拍视频,谈恋爱,是何等惬意的事情啊!



    当然,一提起樱花,很多国人首先会想到日本,误以为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这也难怪,樱花在日语中发音为“SAKURA”,她在英语里也叫“SAKURA”,全世界的人都认为樱花代表日本;更别说眼前会浮现影视剧、图片中的日本人对樱花的痴迷了,他们还有樱花节(Cherry Blossom Festival),也称樱花祭,连中小学生的春假都与樱花有关呢!这种误解,就连中国赏樱最理想之地武汉大学的保安都有,2019年还报道过一桩怪事:一个男青年身着汉服在武大樱花下留影,被保安误以为他穿的是和服,当做精日汉奸按倒在地抓起来了!因此,有必要读读本文,了解一下樱花文化,身为中国人您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樱花最早的故土到底在哪里?前些年,韩国和日本媒体打嘴仗,双方网友也跟着起哄,都认为樱花代表自己的民族文化。当时,韩国媒体称:日本樱花中最著名的品种染井吉野,原产地在韩国的济州岛,是在平安时代引进日本的,并且,韩国的樱花文化起源比日本早;日本媒体人当然不会服气,立即举出很多佐证来证明樱花原产地在日本。争论不休之际,中国樱花产业协会在广州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该协会的执行主席何宗儒的一番话,让韩、日两国的媒体人和网友都闭嘴了。

    何宗儒说:对于樱花起源的争论,日、韩两国都没有资格。我们并不是要打嘴仗,而是要陈述一个事实,很多史料都证实,樱花的原产地在中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历史。作为樱花之国的日本,最初是没有樱花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平安时代从中国唐朝引进的。根据日本权威的樱花专著《樱大鉴》记载,樱花最早原产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后由人工栽培,传播到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台湾等地区,再由韩国传到日本;在日本发扬光大,将樱花嫁接,改良,培育出山樱、河津樱、八重樱、染井吉野等优良品种;日本人还逐渐形成了深厚的樱花文化,这里没韩国什么事。



    在这场发布会上,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理事张佐双介绍说:全世界共有樱花150种,中国有50多种,目前世界上40类樱花类植物野生种中,有33种原产于中国。

    经过深入研究史料,笔者对樱花与中国的关系有了较深的理解。原来,在秦、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种植樱花的传统,到了唐、宋时期达到顶峰,明代还有一些遗风,只是后来,樱花文化逐渐式微,被日本的樱花文化超越。


   
    我们华夏民族,自古对花卉情有独钟,“华夏”两个字的本意就是“花大”的意思。华者,花也;夏者,大也;“华夏”,就是“花大”,“大花”。看到这里,您的耳畔可能会萦绕小时候熟悉的旋律:“我们的祖国似花园,花园的花朵多鲜艳,哇哈哈啊哇哈哈,每个人的脸上都笑开颜!”从秦、汉时期起,宫廷皇族就已经开始种植樱花,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到了汉、唐时期,樱花已经普遍栽种在私家花园中;至盛唐,从宫苑廊庑,到瓦舍田间,随处可见绚烂的樱花。

    何以见得?有诗为证!唐代的诗人白居易诗云:“亦知官舍非吾宅,且掘山樱满院载;上佐近来多五考,少应四度见花开。”又诗云:“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稍晚的李商隐也有诗云:“樱花烂漫几多时,柳绿桃红两未知。”在五代,南唐末代皇帝李煜,写了一首名为《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的词:“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在宋代,李祁有词云:“春风吹彻平原,樱花万顷开无际。枝头烂漫,堆云叠雪,神仙游戏。”在明代,祝枝山有诗云:“剪云雕雪下瑶空,缀向苍柯翠叶中。晋代桃源何足问?蓬山异卉是仙风!”在清代,沈曾植有词名《云仙引•赋樱花》云:“朱晕唇含,丹华注,春风绝代东施。娇倚醉,艳倾脂。。。。。。”



    除了以上历代诗词对樱花的吟诵,中国古代许多文献都记载了对樱花的具体描述和研究。比较著名的有宋代成都郡丞何耕的《苦樱赋》,文中说:“余承乏成都郡丞,官居舫斋之东,有樱树焉:本大实小,其熟猥多鲜红可爱。其苦不可食,虽鸟雀亦弃之。”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垂枝早樱也有描述:“本小实大,甘甜,味美可食,乃樱桃也。”而清代的吴其浚所著的《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冬海棠,生云南山中。。。。。。冬初开红花,瓣长而圆,中有一缺,繁蕊中突出绿心一缕,与海棠、樱桃诸花皆不相类。。。。。。”这冬海棠,说的就是云南南部的樱花,也佐证了日本文献《樱大鉴》中所说的樱花原产地。

    樱花的原产地在中国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虽然从秦、汉开始就在宫廷栽培,到了唐、宋也有很多人欣赏,但中国古代的樱花文化却不如日本兴盛。中国的国花曾经是牡丹或者梅花,很少有人提到樱花;不像日本,虽然天皇的象征是菊花,但世界上都公认樱花是日本的国花。那么,樱花文化为什会在中国逐渐式微,又在日本兴盛呢?这大概是由中、日两国的人文思想所决定的,请看笔者下面的分析是否正确,欢迎讨论。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大都崇尚圣人和君子,认为孤傲、高洁、坚韧、谦虚、独立等等才是美德,恰如孟子在《滕文公下》中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于是,大都喜欢植物花卉中的“梅、兰、竹、菊”,被遵为“四君子”,多出现在诗、书、画等艺术形式中,因为喜爱这四君子的高雅气节。梅花,傲霜斗雪;兰花,空谷幽香;竹子,虚心高节;菊花,傲骨凌霜。而樱花呢,只有在春暖才盛开,并且花期短暂,只有七至九天,无法表达中国古人自强不息、永葆青春、立命天地的志向。再说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注重的是好好活着,天长地久,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孔子是回避死亡问题的,有学生问他人死之后的事情,他的回答是:“不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你活还没活明白呢,管死后的事情干嘛?”

    反观日本,又为何对樱花情有独钟从而形成强大的樱花文化呢?此事说来话长。日本自古就崇尚并学习汉文化,开始时是跟在后面亦步亦趋的,后来才逐渐主张学习汉学,应该以“和魂汉才”为原则,也就是学习中国的各种先进文化,但必须保持大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这一点,从他们转换赏花对象得到印证。据日本平安时代的史书记载,在奈良时代前期,天皇在宫廷举办花宴,跟唐朝一样也是欣赏梅花的。直到公元812年3月28日,嵯峨天皇在京都宫廷举办花宴时,才将梅花换成了樱花,从此以后,日本赏花的主角就变成了樱花。当时嵯峨天皇举办花宴的地点在一个叫神泉苑的寺庙,这处寺庙至今仍在,是日本最古老的赏樱名所;同时,这里秋天的红叶也非常美丽,是日本人春秋两季都喜欢的游览胜地。



    古代日本将赏梅变成赏樱的历史,突出表现在日本古代的两本诗集中。在奈良时代的诗集《万叶集》中,以梅花为题材的诗歌有110首,以樱花为题材的诗歌只有43首;而到了平安时代的另一部诗集《古今和歌集》中,以梅花为题材的诗歌只有18首,而以樱花为题材的诗歌则多达70首!

    到了十六世纪,完成日本统一伟业的大将军丰臣秀吉,举办了吉野樱花会,邀请了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伊达政宗当时的一线豪杰及其家臣们,共计5000多人观赏樱花,现在京都的醍醐寺里的樱花,最早就是由丰臣秀吉栽种的。后来,到了江户时代,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把奈良吉野的樱花大量移植到东京的宽永寺,于是,这里樱花越来越多,取代了醍醐寺的地位,成为今天东京的上野公园,每年樱花季,都有约400万游客到此观赏樱花,其盛况就像中国武汉大学赏樱花。



    樱花,实质上已经成为日本国花,还形成了一整套樱花文化。日本每年都有樱花节,也叫樱花祭,国家有法定假日,学校呢,正好是在放春节期间,节日气氛绝不亚于古代中国的上元观灯。日本人把赏樱,叫做“花见”,到了樱花祭,家人、同事、朋友,大家邀约一起,带上席子、单子、餐具、各种小吃、啤酒、饮料,来到上述的神泉寺、醍醐寺、吉野公园等赏樱胜地,坐在樱花树下,品尝着三色团子、樱饼等节令美食,沐浴着阳光,吸吮着花香,任凭树上的樱花花瓣雪花一般飘落在头顶、肩头和全身,进入日本佛教禅宗静虑的思想境界,所有的人都沉醉其中!

    那么,原来也钟爱梅花的日本人,为什么后来从上层人物到普通百姓都转而喜欢樱花呢?其中的缘故主要有两个。

    首先,与日本的神话传说有关。古代日本跟中国一样,也是农耕民族,每年春天樱花盛开的时节,就是农耕开始的时间。日本樱花每年开放的时间,是从温暖的南方依次向北方渐次绽放的,就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逐渐展开的卷轴一样,从最南部的冲绳岛到最北部的北海道慢慢铺陈开来,时间从三月到五月,地理绵延三千五百多公里,何其壮观!



    在日本古老神话中,有一位名字叫做“SA”的神,司职农耕,类似中国的“社稷”之神。“SA”神平时住在富士山上,春天到来时,他的神迹就会下山,降临到神座上,而神座在日语中叫做“KURA”,这时,“SA”神显灵,樱花盛开,农民开始耕田播种。而樱花,就是农神的“SA”与神座“KURA”二词合并而成,叫做“SAKURA”。神话,体现着民族精神,用节日、仪式等形式固定下来,成为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当然也是对春天农神的崇敬。



    第二,也是最主要的,樱花契合了日本人的生命观,寄托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日本人认为,生命是短暂的,闪亮辉煌的时候不多;人在最辉煌、最顶峰的时刻突然离开,是生命最美丽、最灿烂、最有意义的,恰似樱花在同一时刻绽放,如雪花般飘落凋零。——这,就是日本人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也恰好与日本的武士精神契合。

    樱花的生命很短暂,一般从开放到零落大约就在一周的时间,并且都是集体同时盛开,同时凋零。盛开时,樱花热烈灿烂,落英缤纷;几日之后,春风吹过,樱花花瓣如雪片般静静飘落,一夜之间百花落尽。这种凋落方式,是日本人最钟爱的,那落樱的宁静素洁,异常的凄美,恰似日本人的生命观。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人类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写了一本专著,名叫《菊与刀》,深入研究了日本人的精神内核。她在书中总结道:美国人是“罪感文化”,源于基督教的原罪,主张赎罪,有了罪恶感就去向神父诉说,求得上帝宽恕,不主张自杀;而日本人是“耻感文化”,他们有的强大的等级、报恩、义理、道德、各安其份、自我克制、洗刷污名等等民族特性,决定了当他们觉得羞耻又无法报恩的时候,就会感到唯有一死才能洗刷污名,于是走极端用自杀来谢罪。比如,每年除夕之夜,很多人会因为还不清债务而自杀;再如,有人因为无知而给自己孩子取了天皇的名字,会先杀了自己的儿子,然后后自杀;又如,有人因为诵读《天皇敕令》读错了一个字,也会自杀;而最极端的自杀方式是剖腹,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才能让灵魂得到解脱。



    难怪日本军人在战场上明知大势已去,还要在被包围时组织最后一次冲锋,集体死在美军机关枪下;在本方航母被炸后,所谓“神风敢死队”驾驶飞机直扑美军航母的烟囱,企图与美军同归于尽。至今,日本自杀率还是世界最高的。当然,日本人善于自我克制,尽量不找别人麻烦,即便是卧轨自杀,多半会选择周末乘坐火车人少的时候。

    扯得有点远了,话题也太过沉重,让我们来点轻松愉快的,用我们中国人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樱花季节的到来吧。中国樱花产业协会理事何宗儒先生倡导:“文化是软实力,日本和韩国都有樱花文化,作为樱花的原产地,希望加大对樱花的宣传,让国人更多地了解樱花,观赏樱花,形成我国自己的樱花文化。”

    如何理解中国的樱花文化呢?笔者以为,应该返璞归真,将樱花季与中国上古时期的“上巳节”结合起来,恢复三月三为中国的“情人节”,男女青年身着汉服,外出赏樱花,载歌载舞,交友恋爱,打造一个从三月上旬到四月上旬的“汉服情人节。”



    说到这里,有网友会反驳了:“什么?中国情人不是农历七月初七吗?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耳熟能详,很多人都是这天过情人节的。你怎么扯到三月三上巳节了?”那就再啰嗦几句:“上巳节”就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这不是笔者一个人的观点,以易中天先生为首的很多研究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都持这个观点;并且,从古代文献中找到了证据。比如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篇《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古人对于男女的浪漫爱情是持开放和鼓励态度的,只是后来儒家的伦理道德占了上风,提倡所谓男女“授受不亲”,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思想逐渐禁锢起来,赏樱文化与传统保守观念违和,因此,梅兰竹菊四君子最能体现君子之道,浪漫的樱花文化在中国不受重视。



    现在,中国从南方的广州、到中部的武汉,北部的青岛、北京等城市都有很多樱花,笔者作为顶尖工匠网的主笔之一,在几年前就主张恢复农历三月三“上巳情人节”,建议每年春天从三月上旬到四月上旬,刚好在樱花由南到北渐次开放的时间段,鼓励更多的人身着汉服外出踏青,配以音乐、舞蹈、美食、交友、摄影、直播等等,打造成一个盛大的民族狂欢节。当然,这只是笔者的憧憬,况且疫情还没结束,暂时很难实现,但未来可期。文化是约定俗成的,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做一些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的尝试,未尝不可。去年上巳节这天,广州就举办了广西“三月三歌会”,盛况空前!
   
   
 
 
 
 
 
来源:songnengwang 栏目:热点播报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2-03-06 1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