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宋朝人幸福指数有多高话题之六:从苏东坡乌台诗案看宋朝的司法制度和不杀文人士大夫的皇帝家训

非遗传承

Service support

聊聊宋朝人幸福指数有多高话题之六:从苏东坡乌台诗案看宋朝的司法制度和不杀文人士大夫的皇帝家训

        【顶尖原创】  作者:聪明岛岛主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曾记得端午日朝贺天子,我与你在朝房曾把话提。。。。。。驸马爷不必巧言语,现有凭据在公堂;人来看过了香莲状,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她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王,藐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杀妻灭嗣良心丧,逼死韩琪在庙堂,将状子押在某的大堂上,咬定了牙关你为哪桩?开呀铡!”

        这是京剧《铡美案》的经典唱段,讲的是北宋大清官包拯(包龙图)不畏权贵,为民除害,用龙头铡铡了杀害妻儿的驸马陈世美的故事。故事耳熟能详,孟广禄的花脸唱得酣畅淋漓,百姓看得大快人心。但是,我遗憾地告诉您:这不是历史,是虚构杜撰的,假的,完全是假的!不仅陈世美为了招赘东床驸马不认前妻的故事是假的,而且,开封府长官拥有尚方宝剑和三口铡刀,随意斩杀文官大臣也是假的。

       先说陈世美负心汉的故事假在哪里。

       京剧《铡美案》中包公有“秦香莲家住在湖广均州”的唱段,均州就是现在湖北的丹江口市。清末曾经有一个说法: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因为丹江口靠河南很近,河南的豫剧班子来到这里,绝不敢去北门街和秦家楼唱《铡美案》。因为,北门街临近的六里坪有个秦家庄,秦家庄紧挨着陈家湾,戏剧中的秦香莲家住六里坪,陈世美家住陈家湾,陈世美的故事纯属编造,污蔑了秦香莲的娘家,又污蔑的姑爷陈世美,到这里来唱这种戏,简直是骨头痒痒找打来了!

       据考证,陈世美的形象最早出自明代小说《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又编入清代著名经典《三侠五义》,后来进入各种戏剧。在小说和戏剧中,陈世美都是一个忘恩负义、抛弃妻子的反面人物,被清官包公斩杀,是中国负心汉的代名词。传说的真相是:陈世美科举高中后,为官清廉,铁面无私,六亲不认,小时跟他一起读书的同学没考中进士,想去巴结,但他拒不接见。于是,这个同学羡慕嫉妒恨,把不认老同学,改成了不认前妻的狗血故事,让他遗臭万年。

       再说包拯拥有尚方宝剑和三口铡刀假在哪里。

       在《包公案》、《三侠五义》、《七侠五义》等小说中,因为宋仁宗加封包拯为龙图阁大学士,仍兼理开封府事务,他前往陈州稽查放赈救灾之事,又赐予他三道御札,也就是授予他临时决断的大权。但新投靠包拯的公孙策脑洞大开,将御札改为御赐的三口铡刀,这才有了龙头铡刀可以铡皇亲国戚,虎头铡可以铡官员,狗头铡可以铡平民百姓的说法。

       至于所谓的尚方宝剑,在宋代虽然已经有了,但皇帝只会在打仗时赐予带队出征的将军,并且一般都是文官挂帅,像包拯这样一个开封府长官,是不可能赐予他尚方宝剑的。当然,到了明朝,《明史》中确实有皇帝赐予巡察御史尚方宝剑的记载,因为御史的官衔很低,有的只有七品,而地方大员动不动就官居五品以上,没有尚方宝剑根本就无法震慑和办理腐败案件。在明朝正德年间,荒唐皇帝朱厚照自封神武大将军朱寿,偷偷跑出北京来到居庸关,就是被巡关御史张钦手持尚方宝剑给拦截回去的。

       在《铡美案》戏剧中,清官包公既有尚方宝剑,又有三口铡刀,由他一人对疑犯判决并立即执行,居然还能开铡斩杀官员的桥段。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不仅这个龙图阁大学士做不到,连皇帝本人都做不到。说一个例子:宋神宗,就是主张变法,后来处置苏东坡的那个皇帝,他年轻时刚愎自用,有一次因为陕西用兵不利,要杀一个小官,但遭到宰相的抵制,最后不了了之。

      《易中天中华史•大宋革新》中,记叙了神宗与宰相和一旁官员的对话,很有趣:

       神宗问:“朕昨日批示要杀的人执行了吗?”

       宰相答:“正要上奏。”

       神宗说:“怎么,有疑点吗?”

       宰相答:“祖宗家法不杀士大夫,臣不愿陛下破戒。”

       神宗沉默良久,然后说:“那就在脸上刺字,流放。”

       这时,站在一旁的中书侍郎章惇说话了:“那还不如杀了他。”

       神宗问:“什么意思啊?”

       章惇答:“士可杀不可辱。”

       神宗鼻子气歪了,声色俱厉地吼叫:“让朕快意的事情,一件都做不得吗?”

       张惇面不改色回到:“如此快意,不做也好。”

       神宗只好把一肚子的气咽进肚子里。难怪太祖赵匡胤曾经说:“你以为皇帝容易做呀?”

       我们说回包拯。他被人称作包龙图,是因为他被皇帝授予了龙图阁大学士,这种官职,其实是官衔,有点像现代的国务院学部委员,既是一种荣誉称号,也是一种待遇标志。宋朝获得龙图阁大学士称号的,不仅有包拯,还有范仲淹、苏轼等名人。当时,龙图阁配置有大学士、直学士、待制等人员,名义上是待制为皇帝出入师从,并兼做顾问,实际上一种加官,职贴。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就被授予待制头衔,明文规定四品待遇。

       比包拯小39岁的苏轼,也被皇帝授予龙图阁大学士官职,但没有人叫他苏龙图,后世所有读书人都叫他苏东坡。这是因为苏轼遭遇了“乌台诗案”,后半生颠沛流离,受尽磨难,贬谪黄州后在一个名叫东坡的地方盖了一间草房,所以才自号东坡居士。变成东坡居士的龙图阁学士,在磨难中获得开悟,思想和文风大变,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大量千古名著。

       下面,就以苏东坡乌台诗案为例,谈谈宋朝司法制度。

       乌台,是宋朝人对御史台的戏称,因为御史衙门办公的地方叫御史台,附近有很多高大的柏树,树上有很多乌鸦。宋朝的御史台,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监察部、检察院等,是专门负责监督官员的机构。苏轼因为作文写诗被人告发讽刺新法,妄议朝政,诋毁皇帝,神宗皇帝大怒,下令御史台将他捉拿归案审讯定罪,“乌台诗案”因此得名。

       其实,最先检举揭发苏轼对朝廷不满,暗讽皇帝的是沈括。没错,就是写了《梦溪笔谈》的大科学家沈括,前面我们提到过,此君也曾被皇帝授予龙图阁待制头衔,等级应该比苏轼的龙图阁大学士头衔低一些。据王铚《元祐补录》记载: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主动请求外派去做地方官,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担任知府。熙宁六年(1073年), 沈括以检正中书刑房公事的身份到浙江巡查新法实行的情况,看到苏轼的诗稿,认为涉嫌诽谤朝政,上呈神宗,但是当时他的意见并未受到重视。 

       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于四月二十日到任。按照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在调任后,要向皇帝进表文,表达谢恩之意。苏轼也写了《湖州谢上表》,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抓住文中内容,接连上章弹劾苏轼,让神宗以及新派人物都十分恼火。经神宗御批,七月二十八日,台吏皇甫僎携吏卒急驰湖州勾摄苏轼。

       在《湖州谢上表》表文中,苏轼写了什么被人抓住小辫子呢?原来他写了“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两句话翻译成现代的意思是:“陛下知道我愚笨,不能跟上新进红人们的步伐;知道我老朽不能参与变法生事,派到地方管理百姓勉强凑合。”

       六月,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指出苏轼心怀不满,公开地、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自己不与当朝新贵合作的态度,认为新法就是“生事”,其攻击朝政,反对新法的内心昭然若揭。

       驸马都尉王诜与苏轼交情深厚,得知朝廷派人拘捕的事情后,秘密遣人火速赶到南京,把消息透漏给时任南京幕官的苏轼弟弟苏辙,苏辙立马派人往湖州告知苏轼。当时皇甫僎快马如飞,但是由于儿子生病在润州停留半日,所以苏辙人马先到;苏轼提前知道消息后立即告假,由通判祖无颇权摄州事。皇甫僎到达湖州后,态度十分强硬的将苏轼押解赴京。“撰促轼行,二狱卒就直之。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从这段古文,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太守、大文豪苏轼被皇甫僎抓捕后,非常狼狈不堪;当地百姓送行,依依不舍泪如雨下!

       根据《东坡乌台诗案》记载,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开封御史台监狱,二十日就正式提讯,御史台于元丰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奏上审讯结果。在“根勘”,也就是审讯阶段,整理了苏轼的“供状”约四十篇,在他写的一百多首诗文中,有很多反对新法,嘲讽皇帝的内容,唱和的朋友涉及驸马都尉王诜,其他如李清臣、司马光、黄庭坚等多达三十九人,作为文坛领袖,他对皇帝施行新法的负面影响巨大。

       苏轼承认,他游杭州附近村庄所作的《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两句,是讽刺青苗法的;“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两句,是讽刺盐法的。御史台审问他,在《八月十五日看潮》里,“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两句的用意,他说是“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戏子由》诗中,有违抗“朝廷新兴律”的主旨。

       整个案件审讯过程非常复杂,涉及一百多首诗文,很多似是而非的“反动”内容,限于篇幅,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按照宋朝司法程序,先由御史台“推勘”、或叫“根勘”后,做成供状;接着,交给大理寺“检法”,也就是根据供状和相关法律,确定罪名,进行判决,其结果就是“判词”;最后,再由审刑院审核。

       在决定给苏轼定罪的过程中,很多人想借此机会彻底除掉他。监察御史里行舒亶根据《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上奏弹劾说:“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主张重判苏轼。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也指控苏轼的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李定举了四项理由说明为什么应当处苏轼极刑。他说:“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舒亶等人趁机让副相王珪检举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中记载,王珪说:“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但神宗不以为然。

       犯人在牢房里等待判决的心情是最难熬的,苏轼下狱后几个月未卜生死,一日数惊,这其中还闹了一个乌龙。苏轼的儿子苏迈每天去监狱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暗中约定,平时苏 迈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判决死刑的消息,就改送鱼,也好心里早作准备。有一天,苏迈没钱了,出京城去借钱,就委托一个远亲给父亲送饭,但忘记告诉亲戚不要送鱼,结果,亲戚给苏轼送去一条熏鱼。

      苏轼看到菜盒里有鱼,立即大惊失色,知道自己来日无多。怀着悲伤的心情,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诀别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到了十二月份,大理寺的初判终于来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将其要点概括为:“当徒二年,会赦当原。”判词是什么意思呢?大理寺官员通过检法程序,判定苏轼所犯的罪行,只应该得到“两年徒刑”的惩罚;但因目前朝廷发出的“赦令”,他的罪应被赦免,那也就不必惩罚。

       大理寺的判决立即遭到御史台的反对。中丞李定、御史舒亶等人要求皇帝将苏轼“特行废绝”,并反复强调他的犯罪动机极其险恶,说“所怀如此,顾可置而不诛乎?”

       大理寺初判之后,轮到审刑院复核了。在《重编东坡先生外集》记载中,有“审刑院本的结案判词”,支持了大理寺“当徒二年,会赦当原”的判决,并进一步强调赦令的有效性,明确了苏轼所犯罪行当徒两年准确,又强调了刚好遇到大赦,可以免去刑期。

       虽然当时苏轼得罪了皇帝和很多新法人物,要整死他的人很多;但为他求情开脱的人也不少。比如,时任宰相吴充对皇帝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再如,前文提到的章惇,他和一些官员也出面极力挽回。作用最大的当然是太皇太后曹氏,她直接出面干预,对皇帝说:“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而最让人感动的是苏轼的对手,主导变法的王安石,也劝告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难怪苏轼被贬从南方回南京时,还去见已经罢相的王安石,二人饮茶、散步,相谈甚欢,因为王安石具有当时文人的风骨!

       最终,到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到牵连的人中,驸马王诜因泄露机密给苏轼,被削除一切官爵;其次是王巩,被御史附带处置,发配西南。第三个是苏辙,他曾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遭受降职处分。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

       案件很复杂,我们无法在有限的篇幅中讲清楚。但讲述“乌台诗案”的目的,是要弄清楚宋朝的司法流程。回顾苏轼这个案子,他被御史台的人检举后,皇帝下令御史台先逮捕下狱审讯,做出供状;然后,交由大理寺根据供状和相关法律定罪,做出判词;最后,还要由审刑院复核。也就是说,御史台只能负责审讯,大理寺才有权依法定罪,最后还要经过审刑院复核,才能最终给一个人定罪。现在明白了吧?戏剧《铡美案》中演绎的包龙图,一个人就能决定当庭斩杀当朝驸马,完全是把宋朝的司法当做儿戏!

       事实上,宋朝为了防备官吏徇私枉法,有一套完整的司法流程,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监督制约。尽管皇帝也有很大权力,但也不能像明朝的独裁皇帝朱元璋、清朝的专制皇帝那样,以个人意志,金口玉言,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像苏轼这样写了一百多篇诗文,有很多公然讽刺新法,嘲笑皇帝内容,如果放在清朝“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年代,一千个苏轼都不够诛灭九族的!

       我们探讨苏轼能在“乌台诗案”中,为何能大难不死,大概有以下原因。首先,要归功于宋朝的司法相对公正。官员或百姓违法犯罪或者受到冤枉,有地方申诉,包拯在开封府衙门外面设置了大鼓,皇帝还专门设置了民告官的“登闻鼓”,只要有冤情,就可以去击鼓喊冤。第二,彰显了相对政治开明。宋太祖赵匡胤制定的不杀文人士大夫的祖训家法。

       正因为大宋官家政治开明,才有了四朝元老文彦博提出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韩琦、范仲淹、文彦博、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一群当时的社会精英,达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共识。也才有了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为万世开太平”的壮志豪情。

       中国古代,在周、秦之变后的两千多年的君主统治时期,中国人一直在做三个梦-----圣君梦、清官梦和侠客梦。而宋朝,也只有在宋朝,才有希望实现这三个梦。圣君方面,太祖、太宗就不说了,开国皇帝,奠定了执政基础,形成了执政理念,后面,又有真宗,仁宗等明君;在清官方面,包拯是典型代表;而在侠客方面,北有水泊梁山宋江,南有睦州清溪方腊,他们打家劫舍,杀富济贫。

 

 

来源:songnengwang 栏目:非遗传承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2-09-24 15: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