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村落建筑,白山黑水间的特色文化

非遗传承

Service support

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村落建筑,白山黑水间的特色文化


中国民族建筑

2022年05月18日 15:22:40 来自北京

民族建筑文化博览(十二)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特定的区域里,为了适应特定的地理环境,各民族在社会整合的大环境下,形成了自身民族能够生存,又能够与其他民族兼容的和谐场景。通过研究各民族建筑,我们要树立与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建筑文化为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东北大地

东北地区有自己特定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有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也就使得这些少数民族的建筑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自己的特色,以适应东北地区严寒的天气和特殊的环境。

住宅建筑作为和人们日常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建筑,它的建筑、结构、风格以及材料都要和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相关联,要适应当地的环境和生态条件,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

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中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长。而平原多,江河、山地较少,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少数民族居民多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以放牧、渔猎、耕种为生。因此建筑物的方位、样式,以及装饰,都和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密切相关。

最典型的东北少数民族民居样式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这在满族人家中是最为常见的,以独立的三间房为主,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另外一种形式。民居基本上都是坐北面南的房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另外,房子的走向也是很有特色的,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向东面或西面的房子叫厢房,东西厢房的采光都不如正房好。从阳光照射的角度来看,人们把坐东面西的房子叫西厢房,坐西面东的厢房叫东厢房。东厢房要比西厢房好一些。

满族土坯房

在封建社会,当一夫多妻制还合法的时候,妻子们住的房间体现出了她们的地位。第一个娶来的是原配,住的地方自然就是正房了,所以原配又被为正房;以后再娶的就住厢房,厢房又叫偏房,所以后娶的妻子们也被称为偏房。大多数人家是不可能盖很多走向的房子的,只能盖一个走向的房子,那就是正房。只有有钱人家才有能力和需要盖其他走向的房子,通常是在正房的两端再盖出东西厢房来,如果在正房前面再盖一趟坐南面北的房子的话,就围了个方形的院子,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四合院。有些还要在院中建院,院外建院,可谓三进三出。大门不出二门不进的典故也是源于东北民居的。

有钱人家盖的房子是砖瓦结构的,但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是用土与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行话叫苫,或者叫苫房。

蒙古族住的是蒙古包,这是受他们风俗习惯的影响,因为蒙古族牧民必须随着水源牧草不断迁移,蒙古包的结构特点充分适应了这种游牧生活。蒙古包各部分之间的连接非常精巧方便,建筑拆卸和运输都很容易,而且美观实用,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毡的厚度可随季节增减。底部的围毡,天热时可以卷起通风。

蒙古包

由于蒙古还包属于活动性的建筑,不需要砖瓦等材料,也不需要挖土打地基,仅仅用牛羊的毛皮和少量木材就可以了,对于保护草原的生态植被具有积极的意义。蒙古是包白色的表面,还装饰着由红、蓝、黄等颜色布料做成的如意花纹,充分体现了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的统一。

朝鲜族和鄂伦春族的民居建设也是适应环境的结果。无论什么类型的朝鲜族传统民居,只要走进房屋,就能看见一个很大的炕。炕是朝鲜族人在室内的主要活动空间,亲友们在炕上围桌对饮,妇女们在炕上做活计,孩子们在炕上玩耍。炕大,散热面积就大,屋里到了冬天就会显得特别暖和。在延边地区朝鲜族房屋内的灶坑更是别具一格,它下陷在地下,底部低于地面,上部还有盖板,而盖板和锅台、炕面形成了一个平面。这种灶坑既好烧、又卫生。

东北大炕

住在深山里的鄂伦春族的传统住宅叫“斜仁柱”,又叫“斜柱”,意为“木杆屋子”。它是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桃树皮搭盖而成的简陋的圆锥形房屋。“斜仁柱”的搭建是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相互咬合的木杆成一个斜度为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他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这样,夏天可防雨、冬天能御寒的“斜仁柱”就建成了。

“斜仁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院,以便里面生火时透风出烟,又可采光。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让人进出的门。仙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桦树皮了。

“斜仁柱”的内部陈设也很简单,主要是住人的铺位。铺位有两种:一种是地铺,即直接在地上铺上木头、干草、桦树皮、狍皮等;另一种是床铺,即在地上立木桩架床。每个仙人柱一般三面住人,一面是门,当中有一堆火取暖,上面吊一口小铁锅,以便煮肉做饭。

鄂伦春族的“斜仁柱”

“斜仁柱”的结简单,拆盖很容易,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现在的鄂伦春族已从深山里搬了出来,许多房舍都改建为外表美观的砖瓦土木结构房屋,院落布局和室内陈设和一般村镇差异已经不大。

以上是对四个少数民族的民居特点的一个简要阐述,从总述上来看,虽然四个少数民族由于民族风俗不同,住宅的格局也有差异,但是由于都处于我国东北地区,所以有这样一些共同点:

一是住宅建筑适应北方的气候,大多数房子都是坐北面南的,由于在北方,冬季寒冷且漫长,日照时间比较短,房屋坐北面南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日照。房子里的采暖方式也比较特殊,定居房屋多用火炕采暖,火炕和灶台相连,在烧水煮饭的同时,火炕也被烧热,一举两得。而游牧地区则采用蒙古包等毡房的形式,蒙古包的围毡,具有极强的隔风保暖功能。只要屋内有火,即可温暖如春。

二是住宅建筑适应当地的发展,不论住宅在什么地方,不论是草原、平原,还是山林地区,建筑选材都是就地取材。之前,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生产力比较低下,就地取材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营建措施。用比较容易得到的泥土、木材等建造房屋,经济实用。另外建筑适合当地的生产方式,少数民族多处于偏远地带,因此,为了生存,在大自然中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游牧民族多使用便于拆装的毡房、蒙古包,适合迁徙的需要;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定居下来,用土坯和砖瓦建房,适合长期的居住。

中华各族文化交相辉映,历久弥新。各民族建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后世整体认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珍贵资源,更是一幅展现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恢宏长卷.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凤凰大风号文章。感谢作者!如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来源:songnengwang 栏目:非遗传承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2-05-19 21: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