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到北逐一欣赏故宫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建筑

非遗传承

Service support

从南到北逐一欣赏故宫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建筑



     倚窗寒梅看世界

     旅游领域爱好者


      故宫为中国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开始营造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紫禁城落成。


      北京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城中心,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面积723600余平方米,周围环以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筒子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名午门,北称神武门,左右为东华门、西华门,其中午门(南门)只作为参观入口,观众一律从午门进入故宫;神武门(北门)只作为参观出口,观众参观结束后可由神武门或东华门(东门)离开故宫。城内古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布局与形制均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设计与营造,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紫禁城前半部(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辅以文华殿和武英殿,统称为“外朝”,是明、清两代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要庆典的场所。三大殿建于高8.13米的3层汉白玉石台基上。


      后寝区,又称内廷,为紫禁城北部皇室生活区域的统称。这里以皇帝、皇后的正寝宫殿乾清、坤宁二宫为中央,东、西分布皇帝的便殿,和后妃们居住的东六宫、西六宫,以及皇子们生活的乾东五所、乾西五所等院落。再向东为乾隆皇帝兴建起的太上皇宫殿院落宁寿宫区,外西路则是供太后、太妃们养老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区域。


      到达故宫的午门入口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法是从天安门广场经天安门和端门后到达午门前的售票处,第二种方法是中山公园或劳动人民文化宫穿过也可直接到达午门的售票处。


      经午门进入故宫后首先看到的是内金水桥,金水桥的北面是太和门。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当时称奉天门。清光绪十四年被焚毁,次年重建。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




      在太和殿的东西两侧前方分别是体仁阁和弘义阁。


      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属于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之精华。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和接受执事官员朝拜的地方。中和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曾历经三次火灾,现存为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重建,殿初名华盖殿,后改中极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始称中和殿。




      保和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年间曾遭火灾,重修后改称为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为保和殿,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以保持宇内的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为乾隆御笔。典出: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保和殿内悬挂对联:“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邦臣庶当思永保无疆”。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




      乾清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存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是明清皇帝日常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即民间所谓“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的第一座宫殿。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




      交泰殿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汉族宫殿建筑,属于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原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代用来存放“清二十五宝”御玺。约为明代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坤宁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属于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交泰殿后面。明代属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仿盛京清宁宫的式样重修。坤宁宫宫名字出自《道德经》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在古代皇后的地位跟皇帝相对,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后是坤,皇后也是天下间之唯一,皇后的寝宫取自道德经中的“地得一以宁”这一句,故名坤宁宫,同理“天得一以清”,皇帝寝宫名乾清宫。西端四间辟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


      坤宁宫北侧是坤宁门,出坤宁门便是御花园了。坤宁门是后三宫通往御花园的主要门户。清代选“秀女”时,秀女们在此门候选。


      天一门位于紫禁城内廷中路御花园内,为钦安殿院落之南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钦安殿院墙时所建。初名“天一之门”,清代改为“天一门”。


      钦安殿是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汉族宫殿建筑。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钦安殿内供奉道教中的北方神玄天上帝,又称真武大帝。


      承光门为一开间,双扇大门,庑殿式琉璃门楼,左右两侧分别接有转角琉璃顶矮墙同集福门、延和门相连接。承光门装饰性很强,关闭后类似顺贞门前的影壁。


      承光门为一开间,双扇大门,庑殿式琉璃门楼,左右两侧分别接有转角琉璃顶矮墙同集福门、延和门相连接。承光门装饰性很强,关闭后类似顺贞门前的影壁。


      神武门为紫禁城北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后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名神武门。内设钟鼓,与钟鼓楼相应,用以起更报时。但皇帝居宫中时,神武门上的钟不鸣。城台开有三门,帝后走中间正门,嫔妃、官吏、侍卫、太监及工匠等均由两侧的门出入。清代选秀女,将嫔妃迎入宫中均走此门。

来源:songnengwang 栏目:非遗传承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2-03-18 09: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