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由宫城、皇城、京城三个城圈格局构成,其城与门都内含密码——古代皇城建设的文化内涵之三

非遗传承

Service support

老北京由宫城、皇城、京城三个城圈格局构成,其城与门都内含密码——古代皇城建设的文化内涵之三

    【顶尖原创】 作者:公孙龙的马

    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其方位、布局、城门、中轴线等都蕴藏着很多文化密码;而要解开这些密码,还得从元大都入手。在本系列上一篇文章《古代皇城建设的文化内涵之二》中,我们说到,元大都北京竟然与远在270公里以外的元上都开平,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元朝,所有人都知道,是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的一个朝代;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为什么要以“元”为国号?元朝的国号其实叫“大元”,这其中就内涵深刻的文化密码。

     忽必烈年轻做王爷时,身边就有王恽、徒单公履、刘炳忠、赵璧等汉人学者,在他们的影响下,他学习和接受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汉文化;后来,他以漠南蒙古和金人、汉人的土地为基础建立了元朝,在使用“大蒙古国”、“大朝”两个国号的同时,又听从刘炳忠的建议,取《周易》中的“大哉乾元”之说,以“大元”为国号。(《元史——刘秉忠传》记载:“奏建国号曰大元”。)

     公元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颁发《建国号诏》:“我太祖(成吉思汗)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北方),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 

   《易经》中乾卦说:“乾,元亨 利 贞。《彖》,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元,为乾卦元亨利贞“四德”之首,乃天地万物的本源,即天德的主宰,万物的生长由元开始;这种思想,是汉文化尤其是儒家所能接受的,难怪后来孔子直系后代欣然接受了元朝册封的“衍圣公”爵位。

    忽必烈及其统治阶级,取大元作为国号,主要目的是向汉族示好,自称是汉民族王朝的延续;用以表明蒙古大汗政权愿意接受汉文化的态度,通过建立汉式的国号,来博取原来宋朝广大汉人的欢心。可悲的是,大元国号建立八年后,崖山之战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自尽,南宋在悲壮中灭亡。

    大元这个国号,体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雄才大略。他用大哉乾元贴上中华标签,跻身中华皇帝之列,做蒙古大汗兼中华皇帝,他的理想是将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跨海洋的日本全部纳入治下;只是,两次攻打日本都因各种原因失败了,没有实现兼并日本的战略。

    元朝灭亡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他驾崩后,孙子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却被朱元璋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以靖难名义推翻了。朱棣击败侄儿自己当了皇帝后,也许是因为皇位来路不正,也许是因为杀人太多,(仅仅对方孝孺诛灭十族,就杀了875人),经常夜晚做冤魂来索命的恶魔;也许因为他是燕王,根基本身就在北京;当然,还有天子守国门,忽必烈将绕道开封的大运河取直开掘到北京,有了漕运作为后勤保障等因素,他才于1402年下决心迁都北京。

    朱棣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建成北京新都城,将南京作为陪都,管理富庶的江南地区,保证钱财和物资供应;如此居中而治,确保帝国长治久安。明朝迁都的事情这里不展开讨论,本文着重讨论北京皇城建筑内含的文化密码。

    易中天先生在《易中天中华史》中说:从空中俯瞰,嘉靖以前的城圈由三层构成,都是方的,标准的坐北朝南,端端正正,就像一套方盒子,里面两个盒子都是矩形,外面的一个接近正方形;三个盒子由里到外,分别叫宫城、皇城和京城;而所有方盒子都像“中”字的一竖一样,都建在一条坐北朝南的笔直的中轴线上。

    我们先说宫城。宫城,又名紫禁城,位于皇城和京城两个成圈的最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一座外围由50米宽的护城河环绕的城中之城,居住着皇帝一家极其服务人员,为至尊天子专享豪宅。宫城是北京的核心,除了众星拱月的层层保护,还要赋予皇帝是“上天之子”,皇权正统合法的象征意义。于是,无论是布局还是方位,都要对应北方天空的中心紫薇星宿,按照北斗七星布局,所谓天上紫薇宫,地上紫禁城。

    地上皇帝居住的宫城既然叫紫禁城,它的建筑就必须是与天上玉皇大帝居住紫薇宫是相对应的。根据《易经》原理,天上四个方位叫四象,分别是东方的青龙,属木,青色;西方的白虎,属金,白色;北方的玄武,属水,黑色;南方的朱雀,属火,赤色;中间是黄龙或者叫勾陈,属土,黄色。

    说到这里,必须简单脑补一点四象的知识。《易传·系辞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注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这个理论有点复杂和深奥。但作为中国人,周易的阴阳、八卦思想是哲学理念和文化根基,比如中医、风水、看相、文学艺术等等,无处不在,流淌在民族血液里,融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多少了解一点。

    其实,阴阳、八卦说起来也并不复杂。从三皇之首的伏羲氏到周文王姬昌,都认为宇宙万物是从无到有,从混沌的“无极”衍生到“太极”的,然后,就生出阳和阴,叫两仪,(注意:是生,而不是分)。阳,用一长横表示;阴,用两短横(其实就是长横断开)表示。“两仪”,就是两个阳叠加一起,叫太阳(老阳);两个阴叠加一起,叫做太阴(老阴);再将太阳上面的阳改成阴,就是少阳;将太阴上面的阴,改成阳,叫少阴。这样的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就是所谓四象;再在四象上分别加上阴阳的变化,就变成“八卦”。哦,此八卦,非“明星八卦”的彼“八卦”。

    四象的四个方位,对应到紫禁城的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其名称自然也得跟四象相同。北门,就叫玄武门,清代改名叫神武门,疑惑是因为担心唐代的玄武门之变重演?南门,唐代长安宫城就叫朱雀门,对应的天街叫朱雀大街,明清两代叫午门;东面的偏南的门,叫东华门;西面的偏南的门,叫西华门。

    北京紫禁城的南大门——午门,是皇宫的正门,坐北朝南,象征皇权统治。这个门很奇特,它的左右建有两翼式的城墙,围合城兼有朝堂作用的广场,并且放置日晷和铜质的度量衡模具,授时和核实计量标准也在这里;献福和庭杖也在这里,午门外广场,是权利和统治的象征。影视剧中说“推出午门外斩首”,是不太准确的,在午门外打大臣的屁股是真的。

   《易经》,又叫“易数”,其阴与阳的数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二进位”数学,比现代计算机的算法早了三千多年!《易经》中认为阳是奇数,阴是偶数,男为阳,女为阴,前为阳,后为阴等等,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与宫城内的建筑布局有关。

     从南面的午门进去后,再入太和门,由南往北,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都建在中轴线上,是单数,在前,为阳;加上太和门东、西两侧的文华殿和武英殿,代表左文右武,这些都是办公场所。

    明朝朱棣初建时,三大殿分别叫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是与南京的皇宫三殿同名的。“奉天”的意思是“奉天承运”,与历代皇帝传国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相同。到嘉靖三十六年,一把大火烧光了三殿,嘉靖皇帝朱厚熜主持重建,分别命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明朝被李自成推翻,满清入主中原后,又将三大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寓意万年和顺,国泰民安;“中和”,出自《中庸》,意为“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保和”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之意。

    在三大殿的后面,是乾清宫和坤宁宫两大宫,为皇帝的后宫,生活起居之所,是绝对的私人空间;因为设在后面,属阴,所以是偶数。为了将办公场所与生活空间隔开,所以东面和西面的两个门(东华门与西华门),就没有开在正东和正西,而是偏南,以方便朝臣和太监出入。这种前殿后宫,或者叫前朝后寝的布局,不仅在方位、阴阳上符合《易经》思想,而且在比例上也与《易经》暗合。

    易中天先生说,关于这一点,建筑史学家傅斯年先生有惊人的发现:紫禁城中,前三殿和后两宫区,存在魔术关系。不但都是矩形,而且,南北长和东西宽之比,都是十一比六;同时,由于前者的长和宽,都是后者的两倍,因此,前三殿的面积,是后两宫的四倍,前三殿,恰恰是四个后两宫。有趣是,如果在这两个矩形是四角之间各画一条对角线,交叉点便正好落在乾清宫和奉天殿的中心。

    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和接待丞相,处理日常公务的地方;奉天殿(太和殿),则是举行登基、大婚和寿诞等隆重仪式的殿堂;几何中心就在乾清宫和奉天殿,证明皇帝无论是在前朝,还是在后殿,都是中心。

    还有一组数字,也很有意思。天安门至大明门的长宽,均为后两门宫区的三倍;大明门至景山北墙的距离,是后两区之长的十三倍;京城内城面积,则是紫禁城的五十倍。这种1:49的比例,也体现《周易》思想——“大演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这无疑是既神圣,又神秘的数字,却未必是为了取代元大都的规划。

    再看元大都。它的东西之宽,为宫城的九倍;南北之长,为宫城与御苑总长的五倍;以此表示“九五至尊”。元代这个魔术盒子,并非不能再用,前三殿和后两宫的台阶之比,正好是九比五!只不过,按照周易的四十九,是被创造者,一是创造者。

    说到这里,还得脑补一点《易经》中关于“九五至尊”的小知识。在乾卦中,有六爻,这六爻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变易”思想。九,是最大的阳数,所以,六爻从初九到九六。“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六,亢龙有悔。”要解释这些需要大量文字,还未必能说清楚;这里只从六爻中的第五爻和第六爻,就能看出《易经》中“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思想。“九五”是最好的一爻,飞龙在天,象征皇帝至尊;到了“九六,亢龙有悔”,就过了,过犹不及。

    紫禁城占京城的五十分之一,意味着皇帝是万民父母,天下之主,众星拱月,或者太阳信仰。朱棣迁都北京,真是大手笔啊!他如果继续待在南京,如何能突破老爹朱元璋的划定的圈子?合法性不够,就必须用正当性来证明。朱棣于1421年迁都北京,至2021年,整整600年,奠定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地位。

    当然,朱棣除了迁都北京,他还有很多壮举,体现在文治武功上。比如,御驾亲征蒙古达坦,扫除了北方不安定因素;再如,编撰《永乐大典》,体现真爱文化;又如,派遣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整整早了60年,只可惜中华民族自古没有扩张的野心,下西洋目的仅仅彰显大明王朝的皇恩浩荡,赏赐的比带回的多多了!

    把紫禁城包围起来的是皇城。皇城有内外,外皇城是西南部分缺了角的矩形,共有四个门:南边天安门,北边,地安门;东边,东安门;西边,西安门。

    天安门在明代,叫承天门,是举行国家大典的地方。它作为皇城的正门,前方是御道,东西是天街,左侧是太庙,右侧是社稷坛,自古皇城规制就是“左祖右社”,是皇权合法性和正当性的象征。

    最外面的一圈,则叫京城。京城也有内外,早期只有内城,在嘉靖到康熙的两百年间,又兴建了外城,却只修到南面的永定门。

    京城内城南面正中的正阳门,最为高大雄伟,是仅供皇帝出入的正门;正阳门两边是崇文门和宣武门,表示文韬武略,或者文治武功;北面靠东边的,叫安定门,皇帝每年从这里出去一次,到地坛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靠西边的,叫德胜门,凯旋军队由此门班师回朝,以宣誓胜德,战胜敌人;东西两面各两个门,东南,朝阳门;东北,东直门;西南,阜成门;西北,西直门。以上九个城门,都是京城门户,所以,清代首都卫戍司令,便叫“九门提督”;老北京人也常说“你到四九城打听打听”,云云。

    北京的三个城圈,一线贯通。宫城的玄武门和午门,皇城地安门和天安门,京城的内城正阳门和外城永定门,都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这一点非常重要,本系列前两篇文章已经做过简要阐述。

    正阳门和天安门之间,原来还有一道国门。明代叫“大明门”,清代叫“大清门”,民国叫“中华门”,后来拆掉了,现在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北京城是精心设计和规划的结果。是由一个“中”字套一个“中”字的回型结构,向外发散;东西道路笔直,同心同轴的棋盘布局,正南正北。老北京人之路,都会说“向东”、“向西”。

    北京城的中轴线和城门都非常多的讲究,六百年来,发生过很多故事。搞清楚了北京三个成圈的布局和城门的涵义,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代皇帝和近、现代以来的各个重大历史节点上,发生巨变推动中华历史进程大事时,重要人物们选择从哪个门进出?走哪条路?都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请继续关注本公众号的系列文章《皇城建筑的文化内涵之四》,了解发生在北京中轴线和城门下的历史演变故事。

(图片来自网上,如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来源:songnengwang 栏目:非遗传承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1-10-24 15: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