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重庆是座手艺城?6个手工艺述说山城古今!

非遗传承

Service support

【城市记忆】重庆是座手艺城?6个手工艺述说山城古今!

不仅仅只是旅行,最值得关注的旅行节目——锁定FM96.8重庆之声《走遍重庆》

嘉宾来了

他就是

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

王发荣先生

今天,

我们来说说重庆本土的

6个手工艺

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哟!

哪六个?

接着往下面看!!!

关注周一至周五

下午5点—6点的

“重庆之声”

《走遍重庆》

带你领略重庆文化

NO.1

梁平·竹帘

推荐:梁平县竹帘画坊

地址:中国重庆梁平县梁平县人民西路6号

联系方式:023-53223077

梁平竹帘,又称梁山竹帘,汉族民间手工艺品,竹帘画的一种。是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已被录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平竹帘的工艺制作历史已逾千年。史料记载,早在北宋年间,就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天下,素有"天下第一帘"之称。它曾多次作为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的礼品,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处都有珍藏。

梁平竹帘画坊拥有目前全县唯一正式评定“工艺美术师”职称、获“重庆市民间艺术家”和“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梁平竹帘”第四代传人——牟秉衡老先生(国家级传承人)。其从事竹帘工艺制作、绘画、设计近50年,擅长画山水、花鸟、人物,尤好画虎;他画的老虎,威武雄壮、惹人喜爱,早有“牟老虎”的美誉。

NO.2

重庆·漆艺

推荐:重庆明珠漆艺制品有限公司(原重庆美术漆器厂)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131号泰古文化广场4F-14号(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旁)

联系方式:15902320532

重庆漆器是中国四大漆器之一,而重庆漆艺在继承中国汉族传统的漆艺工艺上,起源于巴国,尤以研磨彩绘、金银粉分光罩漆、彩色蛋壳镶嵌、夹纻胎、堆漆塑像等极富地方特色工艺著称,其光润坚滑,色彩富丽,装饰纹样丰富,技艺精湛,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解放后,重庆漆器数十件漆艺作品被故宫博物院、英国维多利亚国立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也一直被作为国家礼品用来赠送外国首相和国际友人而闻名于世。重庆漆艺是以天然大漆为主要原料,以手工制作为主,漆艺的研习者不但需要悟性高,较扎实的美术基础,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的实践经验。

重庆漆艺的创始人沈福文先生至今已传承到第九代,其弟子创作的重庆漆器、漆画多次被选为我国首脑出访馈赠的国礼,获得国际、全国大奖40多个,其中1956-1957年,重庆漆器在世界工艺大赛上,分别夺得银奖和铜奖。国家级收藏珍品达25余件,被为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北京人民大会堂、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等国家级单位收藏、陈列,亦被选作特种邮票图案发行。日本出版的《四川漆器》一书所刊载的漆器图样一半以上均取自“重庆漆器”。

NO.3

铜梁·龙灯

推荐:安居纸扎工厂

地址:重庆市铜梁区安居古镇

铜梁龙灯彩扎是彩扎的龙和灯,又是以龙和灯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的铜梁龙间综合艺术,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考证,铜梁龙灯彩扎起于明,盛于清,而誉于今。民间每年新春耍龙灯拜年,端午赛龙舟祭江,遇大旱玩黄荆龙求雨,企望龙凤呈祥,人寿年丰。古往今来,由笃信逐步演化为娱乐,相沿成习,孕育了铜梁龙灯这一巴渝民间艺术之花。

铜梁龙灯始于明,盛于清,繁荣于当代,铜梁众多的扎龙艺人中,有三位被称为“铜梁龙灯三大传人”:蒋玉霖,周均安,傅全泰。蒋、周二人已逝,唯有72岁高龄的傅老还在创新着他的扎技。傅老在在他的小作坊里面继续传承这项技艺,熟悉他的街坊邻居讲,傅老最善彩绘,是远近闻名的“重庆市十大民间艺术家”之一。

NO.4

荣昌·夏布

推荐:壹秋堂夏布坊

地址:重庆市荣昌区广场北路29号附近

联系方式:18623031859

荣昌夏布的生产当由葛、大麻演变而来,已被评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早起汉代,以至唐代,明清,皆有荣昌夏布的记载。这种夏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在古代是皇室和达官贵族喜爱的珍品。道光时期经山西客商的贩运,夏布又远销省外。民国时期,全县拥有夏布织布机5000多台,全年产销70万匹,大都出口韩日、欧美、南洋等国家。1998年,国家农业部先后授予荣昌县"中国夏布之乡"、"夏布加工基地"的称誉。2008年,荣昌夏布被国家文化部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壹秋堂的创始人是 綦涛,荣昌夏布非文化遗产的继承人。近10年来,壹秋堂已成为传统手工艺品牌的行业翘楚,其产品更远销海外,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中国的夏布文化。綦涛创造性地传承发展非物质遗产文化,也为其他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模式。

NO.5

永川·艺庐微刻

推荐:艺庐第十二代传人“刘阿本”

地址:重庆市永川区三教乡

艺庐微刻系重庆永川刘氏以“艺庐”为名号从事微型雕刻的技艺。清·乾隆年间,刘氏先祖刘圣富(树三)创建“艺庐”,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道光年间,第8代传人刘代荣,首创微刻,与师傅陈治光一道能在衣袖里雕刻印章,人称“神刻”。而今,第11代传人刘声道在一丝青发上刻唐诗、宋词,被称为“大愚神刻”。上世纪40年代,他在一粒米大小的象牙片上,刻成了孙中山先生的全部遗嘱;另在一平方厘米大小的象牙上刻了600多字并组成了孙中山的头像,被国家博物馆收藏。50年代,在一粒米大小的象牙上刻出毛泽东同志全身肖像;在约三个火柴盒大小的面积上刻出1万8千余字,并组合出狮子滩水电站大坝全景图(藏于重庆博物馆)。60年代末期,在头发丝上刻出“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字样,在全国许多城市巡回展出。刘声道、刘阿本父子之书画、金石、微刻作品先后在重庆、成都、西安、北京、新疆、上海、广州、深圳、澳门、日本、泰国等地举办过多次个展和联展,获得国家级展览的金奖及其他多项奖励,其作品也被国内外团体和个人收藏。

永川艺庐微刻属于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NO.6

秀山·龙凤花烛

推荐: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的陈建友一家

地址: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

龙凤花烛的起源,与周代嫁女之家三日不息以寄离别之情有关。由于华夏民族自古具有浓厚而虔诚的龙凤崇拜,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婚礼上点燃“龙凤花烛”的习俗由来已久。

旧时,人们认为只有在新婚仪式上燃点过龙凤花烛的男女,才能算作正式夫妻,所以,人们把明媒正娶、在拜堂成亲时点过龙凤花烛的夫妻称为“花烛夫妻”,传统工艺“龙凤花烛”成为秀山土家族、苗族成亲时对“爱情”的见证。

秀山龙凤花烛属于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朱红底色的蜡柱上,一条龙,盘柱昂首,吐须扬角;一只凤,雍容华贵,展翅欲飞……花烛都是由龙、凤和花等图案组成,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的陈建友一家,以制龙凤花烛而有名,多次参加全县全市乃至全国的民间手工艺展。

在这个生活飞快向前的时代,传统手艺包含了文化、传统和情感,不应被浮躁的社会完全忽视和抛弃。

万千记忆

种种物件

皆是山城重庆的

文化底蕴!
(申明:图文来自网上,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来源:songnengwang 栏目:非遗传承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1-08-05 16:01:10